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企业正文

中芯华为高通IMEC合作案:谁受益谁中枪?

2015-06-24 11:45来源:创事记微信作者:王如晨关键词:集成电路华为高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意味着,合资公司的技术,可完全用于中芯未来各种产品,包括用于对外代工服务。后一段意味着,合资公司技术当然可代表中国国家产业化水准,并借此实现更多商业化。

三、它标志着中国半导体国际研发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家公司/机构都是业内著名公司。若按行业地位看,除了中芯,甚至都是各自领域的老大。上面已经介绍过IMEC的背景与实力,它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的国家半导体研发中心,与中国渊源很深。高通不用说了,它至今仍执有移动处理器行业牛耳。华为,全球通信解决方案一哥,在手机领域名列全球第三,旗下半导体公司海思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设计企业(超过展讯)。

四家合作,可以说整合了中国、美国、欧洲三地最强的产业资源。站在中国大陆来看,它代表着目前中国最高水准的研发实力,而从各方企图看,未来应该具有向国际输出的能力。

过往,中国半导体研发合作,大都不太自主,主要就是买,或者以市场换技术。但是,这两者都没有真正实现自助。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有多大提升。新的合作,将有望成为半导体业黄金10年里最具看点的战略联盟。

合作画外音:什么因素促进了合作?

一、曲折的“中国芯”工程落地。

你能从四方合作的形式与依托的资源体会到,受益最大的企业是中芯国际。

也难怪,合作需要制造业做依托,中芯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代工地位,能扮演合作案的制造与商业化基础。

这既是对中芯市场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半导体制造业的肯定。过去多年,有关半导体制造环节的认知,充满许多曲折。最早它是核心基础,但因属于投资密集、风险密集、人才密集型,回报周期长,加上本地产业两头在外(订单在外、材料设备在外),最终反复陷入巨亏震荡,导致政府与行业人士充满谨慎,一度被认为是包袱,而将精力放在设计与下游的封装上。期间,中芯与巨头台积电的博弈、落败,曾被视为中国半导体业衰落的象征。

但这是误区。半导体业对机器与技术、机器与人、人与技术之间的匹配度,远高于其他许多制造行业,并且有着特定的波动规律。半导体制造业始终是核心的基础。

此处补充一段。几年前,甚至到现在,中国特喜欢标榜“中国芯”,每年都会有协会或机构进行评选。但是,这些设计出来的方案,许多并不在本地流片、量产,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芯”。因为,电路图距离芯片产品、商品很远,制造环节决定它的现实化。

2010年,我在采访原中芯董事长江上舟先生(斯人已去)时,他给我分享了提交给主管部门的“中国芯”新工程方案。这个方案不是设计企业的单一产品概念,而是涉及整个产业链的重大工程。当时,他就给我重点分享了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运作模式,高度盛赞了IMEC的共享中立精神。

当时撰写这方案的是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许金寿先生。许对我说,这个工程有较为复杂的产业发展背景,即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需求,较过去多年更为紧迫:当工艺水平较低时,需求还不那么迫切。但随着技术日益演进,如果中国产业上下游不进行紧密协同,即将材料设备、设计、制造与封装协同一体,就会出现断裂,难以独立。设计企业研发的产品,不具有“可制造性”。这种局面放在消费电子时代,就更为可怕,整个行业会遭遇困境。

原标题:中芯华为高通IMEC合作案:谁受益谁中枪?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