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评论正文

朱四海: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思考

2016-09-12 14:03来源:闽电汇作者:朱四海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革命能源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是供给安全,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科学管控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减轻油气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通道依赖;建设油气进口陆上通道与海上通道安全保障体系和国内石油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体系与战略储备体系;创新满足需求的能源服务形式,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则通过国外市场组织能源供给,用市场的办法满足需求。

——要素结构。这是能源供给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目标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

一是传统要素,包括能源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完善矿权制度和资源税费政策,调整能源资源开发利益关系,限制东部、控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煤炭资源开发,加强陆上和海上油气资源开发,保障化石能源的有效供给;扩大天然铀储备,建设核燃料保障体系;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保障能源项目建设的厂址资源以及油气管网和电网建设的廊道资源土地供给;健全资本报酬的市场决定机制、控制金融市场分利套利行为,保障能源发展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完善人力资本市场,培育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人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二是现代要素,包括技术和管理;绘制能源技术路线图,发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IGCC等新一代煤电转化技术、核聚变等新一代核电技术、碳捕捉碳封存技术、交通工具电力替代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大规模储能储氢技术、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等新兴能源技术的引领作用;全面引入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企业、行业、能源系统三个层面发挥管理在要素配置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乘数效应,提升能源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治理水平。

三是新兴要素,包括知识和信息(数据);科学设计能源话语体系,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能源知识体系,全面提升中国能源的发展解释力与话语权;推进能源与信息(数据)深度融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促进“源-网-荷-储”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交互响应能力。

四是环境容量,包括大气、水、土壤的环境容量;完善标准、加强监管,控制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PM2.5、NOx、SO2、VOC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编制温室气体控排时间表,加快推进CO2排放由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保障2030年前后CO2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引入碳税、碳市场交易制度,建立碳减排成本负担市场化解决新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建立限制/禁止开发区小水电市场退出机制。

——空间结构。无论是供给结构调整还是要素结构调整,都需要解决空间布局问题,优化生产力布局:

一是资源区能源基地,科学管控“资源诅咒”陷阱,建设山西、蒙西、蒙东、西南、西北五个综合能源基地,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运送压力;建设中西部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东部海上风电基地。

二是非资源区能源基地,依托东部沿海地区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和厂址资源优势,以国外能源资源为开发对象,布局建设油气基地、核电基地和煤电基地,统筹推进海外能源基地建设。

三是能源储运网络,建设西北、东北、西南、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和国内油气骨干输配管网,建设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并网发电输送通道,促进资源区能源基地与非资源区能源基地互连互通。

四是能源经济区划,改变现行的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能源市场组织形式,推进能源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脱钩,生产者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自由销售能源产品,消费者按照市场价格机制自由选择能源产品。

改革

改革本质上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人类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函数,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是按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来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但不同于生产力的绝对活跃性,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引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1978年以前,我国长期信奉“以阶级斗争为纲”,生产关系长期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由于脱离生产力轨道,生产关系偏好的现代化轨迹总体上是畸形的,甚至出现倒退的现代化或逆现代化;1978年以来,我国长期信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长期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生产力偏好的累积效应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但一边倒的现代化导向却极易引致生产关系调适的时滞、错位乃至制度锁定,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1978年的改革需要赋予新的内涵,也就是由生产力导向再次回到生产关系导向,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和环节。

我国能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长期由政府主导,政府能源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国有化,资源资产国有、开发利用国营、流通消费国管,并长期将能源与交通一起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组建国有企业垄断性规划、建设、生产、运营。由于涉及行业多、企业分布广,除了建国初期的燃料工业部(1949-1954年)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能源部(1988-1993年)的短暂整合外,长期实施分业管理,历史地形成了以电力、煤炭、石油为主导的政府分业管理格局,2008年机构改革后新设立的国家能源局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格局。因此,推进以清洁、低碳、高效、安全为核心诉求的能源革命,仅有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生产关系入手,对权力和利益进行制度性调整,通过能源治理模式转换发挥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两个积极性,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能源发展新秩序,推进体制革命。

延伸阅读:供给侧改革理论思考 再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青海西宁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 加推新经济新能源新材料

原标题:朱四海: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查看更多>能源革命查看更多>能源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