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政策正文

四川“十四五”规划:建设500千伏电网项目55项 220千伏电网项目165项

2021-03-24 09:11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关键词:特高压电网建设十四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十七章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一节 探索一体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跨行政区一体运行的领导机制,共同研究决定经济区规划、改革、项目、政策等重大事项。建立跨行政区对口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整合行政审批和监管职能,集中推进经济区建设工作。建立统一高效的实施机制,探索以委托管理、成立管理公司等方式组建经济区管理运营主体。制定经济区独立考核的指标体系,创新绩效评价办法。

第二节 健全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规划统筹机制,一体开展经济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编制和审定,推进多规合一。建立项目统筹机制,总体谋划、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建立政策统筹机制,推进经济区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对接、标准统一,搭建公共资源共管平台,促进“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第三节 完善市场主导的产业协作机制

统筹规划经济区产业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共同制定产业引导目录和产业地图,推进产业相互配套成链发展,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统筹建设经济区产业发展平台,创新跨行政区“一区多园”“飞地园区”等模式,集成优势资源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载体。统筹经济区产业支持政策,制定无差别化招商引资激励措施,推动经济区市场主体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第四节 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经济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发挥省区域协同发展引导基金作用,支持地方联合设立区域性投资基金。探索重大工程项目财政支出跨行政区结算机制。建立经济区税收分享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合理划分跨行政区合作项目产生的财税收益。探索建立经济区独立统计核算制度。

第八篇 深化四向拓展,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着力建设陆海互济、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构建内陆国际门户枢纽,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第二十八章 加快形成全域开放格局

第一节突出南向,深度融入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

深化与北部湾经济区、渝滇黔协作,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拓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化川港川澳合作会议机制,共同开拓南向国际市场。主动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大市场,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积极拓展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化工建材等领域工程承包市场,稳妥有序推动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特色农业等行业优势企业“走出去”。

第二节深化西向,加快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加强与西北地区联动,强化西向“空中走廊”和中欧班列(成都)战略支撑。积极融入中国—欧盟、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以中欧班列(成都)为纽带深化与波兰、荷兰、德国等合作,推动成都与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互为亚欧航线合作重要节点,扩大与欧洲国家在生物医药、精密机械、航空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高层次合作。支持省内企业参与中巴经济走廊能源、交通等项目建设,推进与以色列共建联合实验室及技术转移中心,拓展与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等交流合作。

第三节提升东向,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构建通江达海、首尾互动的东向国际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亚太经济圈。提升川渝合作层次和水平,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引领带动西部地区更高水平开放。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强成都与上海资本市场融通发展,主动推进成德绵创新带与G60科创走廊协同联动。加强沿江港口、口岸合作,加密蓉甬、蓉沪等铁海联运班列,推进枢纽互通、江海联通,扩大与日韩和美洲地区经贸投资合作。

第四节扩大北向,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

加强与关中平原、华北、东北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建立天府新区与雄安新区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对接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合作。依托东方经济论坛等重大平台和中俄“两河流域”地区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参与伏尔加河中上游地区经贸投资合作。提升经蒙古至俄罗斯中欧班列效能,打造木材、汽车等大宗商品贸易新通道。

第二十九章 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

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性工程,统筹推进双向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区域协同开放、现代政府治理等制度体系创新。加大赋能放权力度,有序推进省级管理权限下放,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推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试行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外汇管理政策。支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

第二节 着力提升开放口岸能级

推进机场、铁路和港口口岸开放,建设内陆口岸高地。提升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口岸能级,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九寨黄龙机场航空口岸,争取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布局更多航空口岸。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港、宜宾港拓展口岸功能,创建更多进境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引导综合保税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强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州)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

第三节 务实建设国际(地区)合作园区

提升成都中法生态园、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国际合作水平,打造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样板。加快实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全球药物供应链服务中心、先进医疗服务中心,构建中日合作枢纽。探索创新“两国双园”“一园多国”等新模式。高品质建设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川港合作示范园,支持各地打造国际(地区)产业合作平台。

第四节 打造一流国际交往平台

高水平建设中国—欧洲中心,打造中国与欧洲开展投资贸易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扩大西博会影响力,搭建西部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高标准举办“海科会”,架设中国西部与世界人才合作的重要桥梁。提升科博会、农博会、酒博会、锂业大会、四川航展等重点展会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办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川商发展大会、“一带一路”华商峰会等重大活动。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和国际性会议,引进更多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等。

第三十章 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 打造国际门户枢纽

支持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打造全球性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物流组织中心,大力发展适欧适亚、适空适铁产业,构建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鼓励德阳、眉山、资阳共同发展临空临港经济,协同建设门户枢纽城市。支持宜宾、泸州、攀枝花、达州建设联接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节点。

第二节 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扩大成都国际铁路港多平台集成优势,加快形成经新疆、内蒙古、云南及北部湾港、长三角“多通道跨境、多口岸过境”的国际班列大通道。完善“蓉欧+”班列基地,创新“欧洲通”运营模式,打造“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示范,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做优跨境区块链金融平台,推动建立国际陆上贸易新规则。加强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对接,构建以成都为主枢纽的国际班列网络。

第三节 深化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则标准对接,推动更多国家来川设立领事机构和办事机构等,发展更多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打造综合信息、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服务和汇率风险管理平台。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绿色工程、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推进川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第四节 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支持发展保税维修、再制造、检测等业务。大力发展一般贸易,鼓励自主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资源性产品等进口,促进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布局海外仓、国际营销服务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全面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国家文化、数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第九篇 强化支撑保障,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战略引领、适度超前,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经济惠民、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十一章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畅通出川战略大通道

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为重点,加快建设“四向八廊”战略大通道。拓展川黔粤桂、川滇走廊,加快建设成自宜、渝昆高铁,争取将大理至攀枝花、宜宾至西昌至攀枝花等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实施隆黄铁路隆叙段、成渝铁路成隆段扩能改造等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重点项目,推进宜攀、西香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南向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云南大通道。提升南北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成达万高铁,规划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实施广元经达州至万州港铁水联运新通道重点项目,加快开江至梁平、成南扩容、成渝扩容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形成东向至长三角、京津冀大通道。畅通川陕京、川陕蒙走廊,规划建设渝西高铁,推进镇巴至广安、成绵广扩容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北向至京津冀、关中大通道。打通川甘青、川藏走廊,加快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西宁至成都铁路,建设马尔康至久治等高速公路,全面提升国道318线等川藏通道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形成西向至西藏、青海、新疆大通道。

专栏12 轨道交通重点项目

高铁通道。建设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重庆至昆明、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铁路。规划建设成渝中线高铁、重庆至西安高铁重庆至安康段。争取将大理至攀枝花、宜宾至西昌至攀枝花、泸州至遵义铁路纳入国家规划。

普铁通道。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西宁至成都铁路、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以及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扩能改造工程。规划建设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广元至巴中、达州至万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争取将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线、昭通至攀枝花、珙县至叙永铁路纳入国家规划。

城际铁路。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汉巴南铁路南巴段。规划建设绵阳至遂宁至内江铁路。争取将成都外环、成都至三台至巴中、重庆至自贡至雅安、汉巴南铁路巴中至汉中段、遂宁至广安(或南充至广安)、重庆至遂宁至绵阳铁路纳入国家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成都城市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19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开展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编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工作。

市域(郊)铁路。争取将成都至眉山线、成都至德阳线纳入国家规划。

山地轨道交通。建设都江堰至四姑娘山线,适时开展九寨沟世界遗产旅游线、竹海石海休闲度假旅游线、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线等前期工作。

第二节 提升全球性航空枢纽竞争力

强化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功能,完善“干支结合、客货并举”的航空运输体系。高标准建成投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提升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运营保障能力,促进“两场一体”运营。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建设乐山、阆中、达州(迁建)机场,加快广安、遂宁、会东、甘洛、雅安等机场前期工作,研究论证相关机场迁建工作。优化国际航线网络,拓展与全球主要客货运枢纽航线高效衔接的洲际10小时、亚洲5小时航程圈,逐步开行全货机航线。加密国内航线航班,新增北京、上海、拉萨、广州、乌鲁木齐等全货机航点,开行省内机场间直飞航班。有序推进北川、金堂、长宁、巴塘、盐源、营山等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拓展商务出行、飞行培训、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通航服务。

第三节 优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织密高快速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城际、城乡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汉巴南铁路南巴段、成巴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绵阳经苍溪至巴中、金口河至西昌、乐山至资中等高速公路。持续提升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完善城际快速通道网络,加快城镇过境段改造。推进灾害易发频发地区生命线通道和绕避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县乡道升级改造。推进岷江全线达标、嘉陵江全线复航、渠江全线渠化,促进沱江、涪江等新进高等级航道有序延伸,协同重庆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增强泸州—宜宾、攀枝花、达州、广元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牵引能力,培育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专栏13 机场高速公路水运重点项目

运输机场。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阆中机场、达州(迁建)机场。推进乐山机场建设,加快广安、遂宁、会东、甘洛、雅安等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相关机场迁建工作。

高速公路。建成G8513九寨沟(川甘界)至绵阳、G7611西昌至昭通、G0615久治(川青界)至马尔康、G4218康定过境段、G4216仁寿经新市经金阳经宁南至攀枝花、G0511德阳至都江堰、宜宾至彝良、宜宾至威信、泸州古蔺至金沙、镇巴至广安、内江城市过境、广元至平武、中江至遂宁、绵阳至苍溪、苍溪至巴中、峨眉至汉源、乐山至西昌、德昌至会理、泸定至石棉、南充至潼南、泸州至永川、内江至大足、开江至梁平、天府新区至邛崃和G0512成乐、G5成绵、G42成南扩容等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G7611西昌至香格里拉、G4218康定经新都桥至理塘、G0611汶川至川主寺、西昌至宁南、会理至禄劝、资中至铜梁、乐山至资中、自贡至永川、天府新区至乐山、达州绕城西段、金口河至西昌和G5绵广、G5广陕、G76(G85)成渝、G93遂渝、G4215成自泸、G4217成汶扩容等高速公路项目。

水运。建设岷江犍为、龙溪口、老木孔、虎渡溪、汤坝、尖子山等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岷江东风岩及渠江风洞子航电枢纽,加快推进金沙江向家坝库区航道、沱江航道等提升工程及涪江三星船闸工程建设。建成乐山港重点作业区。

第四节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支持成都、遂宁、达州、泸州、攀枝花等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宜宾、自贡、内江、广元、南充、乐山、绵阳等区域物流枢纽。建设以泸州、宜宾、乐山、广元、南充、广安为主要节点的长江水运物流网络。打造一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成渝双城配送中心、国际公路货运中心,布局成都、广元、绵阳等高铁货运物流基地。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推进中国西部汽车物流、“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国际空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铁路“无水港”。加密“蓉欧+”东盟铁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达州—万州江铁联运班列。培育巩固经广西、云南至东盟跨境道路货运线路,做大做强“东盟班车”。

第三十二章 完善现代能源网络体系

第一节 打造中国“气大庆”

实施中国“气大庆”建设行动,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成全国最大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天然气年产量力争达到630亿立方米。大力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增储上产,重点实施川中安岳、川东北高含硫、川西致密气等气田滚动开发,加快川南长宁、威远、泸州等区块页岩气产能建设。优化城乡天然气输配网络,加快重点区域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延伸和完善天然气支线管道,天然气管道达到2.25万公里以上,年输配能力达700亿立方米。

第二节 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

科学有序开发水电,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重点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大中型水电站,推进白鹤滩、苏洼龙、两河口、双江口等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拉哇、卡拉等水电站,开工建设旭龙、孟底沟、枕头坝二级等水电站。重点推进凉山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设,加快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等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

第三节 加强电网设施建设

加快四川电网主网架提档升级,构建电网中长期目标网架,建成四川特高压交流重点工程,启动实施攀西电网至省内负荷中心通道工程。推进四川水电外送第四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加快白鹤滩水电站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送出工程。完善省内电力输配网,提高输电通道利用率和配网供电能力、质量。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用户“获得电力”优质服务。

专栏14 能源重点项目

中国“气大庆”建设工程。加大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川东北二三叠系礁滩、全盆地下二叠统、雷口坡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层系勘探力度。重点开发川中龙王庙组气藏、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川西致密气气田。加快长宁、威远、泸州、黄金坝—紫金坝—大寨等区块页岩气产能建设。推进威远泸州自贡区块页岩气输气干线、攀枝花—西昌、川气外联等天然气管道建设。

“三江”水电基地建设工程。建成乌东德、白鹤滩、叶巴滩、巴塘、苏洼龙、银江、两河口、杨房沟、双江口、金川水电站。推进拉哇、卡拉、巴拉水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旭龙、昌波、波罗、孟底沟、枕头坝二级、丹巴、巴底等水电站。

四川电网主网架建设工程。建成投运雅中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天府南—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500千伏电网项目55项,220千伏电网项目165项。

第三十三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完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

深入推进“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建成蓬溪船山灌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大桥水库灌区二期、亭子口灌区一期等工程建设,争取开工毗河供水二期,深化论证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等项目。稳步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成李家岩水库等重大工程,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农村供水和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健全完善灌排工程体系。

第二节 加强防汛薄弱环节建设

推进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建成土溪口、黄石盘水库等工程,开工建设青峪口、米市水库等工程,提高洪水调蓄能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主要江河重点河段堤防护岸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城市防洪排涝、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完善水文站网与防汛非工程措施,加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升监测预警和防洪调度能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第三节 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实施节水行动,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企业和园区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加快城镇供水管网以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改造。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建设计量设施,健全节水激励机制。

专栏15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李家岩水库、红鱼洞水库及灌区、蓬溪船山灌区,加快建设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向家坝灌区一期、龙塘水库及灌区、亭子口灌区一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三坝水库、毗河供水二期、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向家坝灌区二期、罐子坝水库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研究论证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水资源配置、永宁水库、沱江团结、高桥水库等工程。

防洪减灾工程。建成黄石盘水库、土溪口水库,加快建设江家口水库、固军水库,开工青峪口水库、米市水库,推进铁笼堡水库、高景关水库等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长江干流及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等主要江河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启动黄河干流四川段堤防工程建设。

农村水利工程。开展都江堰、玉溪河、青衣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中型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和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第三十四章 着力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5G、光纤超宽带和第六代无线通信网络,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建设“星河”智能卫星星座,打造卫星地基运控网及应用服务平台。积极稳妥推进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构建窄带物联网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系统,加强智能仓储、多功能路灯杆、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第二节 推动信息技术设施创新发展

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在制造、空管、金融、教育、医疗、文旅等重点领域推进“AI+场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统一区块链基础设施,在物流仓储、金融服务、产品溯源、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智能合约产品设计平台和数字交易平台。建设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

第三节 加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汇聚整合交通物流、能源环境、科学研究、医疗健康、应急管理等领域数据资源,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国产化方向发展。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成渝枢纽节点。建设四川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和调度平台。加快建设成都超级计算中心、鲲鹏生态基地等多层次算力平台,打造国家级超算中心。

第四节 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提档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区域)二级节点建设,争创成渝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交通、邮政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试验,建立4级驾驶自动化开放测试基地。发展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和能源互联网发展,加快布局公共服务区域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

专栏16 数字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通信网络。加快5G SA组网,推动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在全省规模化部署,建设5G基站25万个,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安全应急、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建设6G网络通信试验场。

智能算力体系。集约布局医疗健康、综合交通、能源环境、文化旅游、科学、应急等公共性基础性数据中心,推动先进数据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35万架。依托成都超算中心、鲲鹏生态基地等重点平台,建设国家先进计算产业中心四川分中心、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架构、分布式的智能算力支撑体系。

新型卫星互联网。加快建设“星河”智能卫星互联网、西部北斗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人工智能卫星总装工厂、地基AI卫星运控网、卫星网络应用服务平台等,拓展“卫星+智慧城市”“卫星+安全服务”、北斗位置服务等创新应用。

第十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三十五章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成都市加快取消符合条件的重点人群落户限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成德眉资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提高城市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健全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保体系之间无障碍转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落实城镇化“人地挂钩”政策。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原有合法权益,建立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

第二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网络化发展

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为支撑、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支持成都主城有序疏解非省会城市核心功能,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I型大城市,依托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培育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II型大城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开展中心镇“六大提升工程”,探索特大镇功能设置试点,培育打造县域副中心,支持条件成熟的镇设市。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将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培育成为专业特色镇。

第三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强化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建设管理。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建筑灾害防御能力,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城市,打造生态休闲公园和绿色健身廊道,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提升绿色出行便利程度。建设智慧城市,推进社区治理、交通管理等领域智慧创新应用。建设人文城市,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建设文化休闲街区。改造老旧街区、老旧小区、老旧厂区,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动智能建造、绿色建材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第四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动态适应城乡居民在县城就业安家需求。优化完善县城教育卫生、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市政管网、农贸市场、快递配送、生活垃圾和污水收运处理、产业园区配套等设施,加强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等设施建设。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市)建设,有序开展省级试点示范。

第三十六章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第一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支持主产区发展农畜水林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实施农业新型流通促进行动,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建立多种形式产销联合体,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加快培育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鼓励在乡村投资兴办文化创意、概念设计、软件开发、博览会展等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二节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完善镇村规划,优化村庄布局,规范指引农村建筑风貌。深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提升农房建设质量。突出乡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川西民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普及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彰显农耕文化、林盘文化、孝廉文化等优秀乡村文化魅力。

第三节做好乡镇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巩固深化“两项改革”成果。统筹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直连畅通、全省城镇以上智慧广电网络全覆盖,建立健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增强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和服务能力。盘活用好撤并乡镇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等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加强乡镇干部周转房保障。创新社区治理,实施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

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保障水平,提高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能力。继续加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强化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等帮扶工作,完善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协作机制。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凉山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

第三十七章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一节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团结线、幸福路,实施民族地区国省干道改造升级,加快三州三级通县公路改造,推进都江堰至四姑娘山线、九寨沟世界遗产旅游线等山地轨道交通项目,研究加密支线机场。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厚植生态本底,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生态种养业园区,打响“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等特色品牌,发展现代高原农牧业和民族医药产业。支持发展“飞地园区”。实施教育发展振兴计划和新一轮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学前双语教育推进工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探索建立民族教育创新试验区。推进民族院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促进干部人才双向交流。

专栏17 民族地区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程

教育发展振兴计划。实施15年免费教育和“9+3”免费教育。扩大“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行动覆盖面,建设一批公办双语幼儿园,办好“一村一幼”。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和寄宿制学校。

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州级、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工程,布局建设一批区域医疗中心。提升一批民族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高海拔涉藏州县人民医院和民族医院建设一批高压氧舱。实施包虫病、高原病、艾滋病等特殊疾病综合防治工程,新(改)建一批州县疾控中心和应急医疗救援中心。

干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选派内地优秀年轻干部到民族地区任职,每年从民族地区选派100名优秀干部到省直部门、内地挂职或顶岗锻炼。组织开展教师、医疗卫生专技人才订单式、规培式培养,实施本科生、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组织开展群众就业技能培训。

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工程。试点选择50个乡镇实施新型城镇化行动。加强高寒县城、重点集镇和旅游景点的供暖、供氧、供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和通信全覆盖工程。

第二节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加强革命遗迹遗址保护,打造提升红色教育基地,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修缮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规划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大巴山干部学院、张思德干部学院。创建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巴中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大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跨区域重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补助力度。推动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就地转化利用。

第三十八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制度,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职称评定向乡村医生、教师倾斜,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贷通”运营机制,优化农村融资担保政策,发展农业保险。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入乡。

第二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优化农村公路网络,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全面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畅通城乡交通运输微循环。健全城乡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县城商贸中心设施,打造重点乡镇商贸流通节点,拓展县乡客运站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县城物流配送中心和建制村物流服务点建设。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产权所有者管护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管护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准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

第三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城市医院与县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引导农村居民自办文化。

第四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支持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生态价值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农村土地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城乡人口迁徙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地区生产总值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的绿色经济考评体系,打造“碳惠天府”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协同共建农商旅产业功能区。有序开展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坚持省级指导和自主选择相结合,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探索。

第十一篇 增进民生福祉,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十九章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第一节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积极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健全就业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就业吸纳能力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

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战略性工程,完善农民工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农民工服务平台功能,加强用工供需统筹,完善返乡入乡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措施,鼓励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渠道,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优先招录退役军人,探索设立退役军人创业基金。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第三节 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功能,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一站式服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专栏18 促进就业重点工程

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各2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50个、公共实训基地15个。

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工程。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0个,创建中国川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优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中心(基地)10个。建设2个国家级人力资源市场。

就业见习基地提升计划。力争打造20家国家级、50家省级就业见习基地。

第四十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一节 推进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加强公办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学区制管理,系统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工程,推动高中普及攻坚,逐步化解大校额问题,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加强中小学教书育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辅导员示范队伍建设,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持续推进教师安身安心工程。建好用好管好特殊教育资源,推动实施特殊教育暖心工程。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建立职业启蒙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衔接的培养体系。实施中职“双示范”、高职“双高计划”。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区,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和产教联盟,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强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职队伍建设,加强“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

第三节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新高地。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工程,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带动地方高校和特色学科跻身国内一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和新农科协同发展。加强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支持驻川部属高等院校开展战略性研究,鼓励地方高等学校开展应用性研究。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推动高校办学条件达标升级。开展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设四川应急管理职业学院,发展公安、农业农村、互联网等高水平特色学院。

第四节 建设学习型社会

推动“学分银行”建设,落实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企业职工综合教育机制,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培训。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多元化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开展学习型城市、乡镇(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终身学习服务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办好各级开放大学。

专栏19 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巩固“50、80”目标,以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城市为重点,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基础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校舍建设。

职业院校质量提升工程。支持优质中职学校巩固提升、薄弱学校补短补缺。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产教融合发展行动。培育打造15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和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50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支持省属本科院校加强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创新中心、训练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实践实训中心等建设。建设四川省国家教育考试中心。提高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现代化水平。

“双一流”建设支撑工程。支持4所省属国家一流高校加强综合教学实验大楼、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创新研究院与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等建设。

第四十一章 推进健康四川建设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区域布局,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等政策。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药品耗材和医疗器械采购使用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健全卫生健康全行业、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

第二节 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达标和能力提升,加强省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市县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补齐市县医院传染病区(科)短板,加强乡镇、社区“哨点”医院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强化艾滋病、包虫病综合防治,有效落实结核病防治重点措施,推进血吸虫病、麻风病及地方病消除达标,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第三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试点,规划建设省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西部医学高地。实施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支持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学科、实验室)建设,促进医研结合创新发展。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市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支持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规划建设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活态传承和中医典籍研究利用,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紧缺型中医药人才。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改善民族医院办院条件,提升民族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促进海外传播。

第五节 加快建设体育强省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动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赛事活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保障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权利。深化体教融合,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振兴,积极发展冰雪运动。积极申办重大体育赛事,筹办好2021年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业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第六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建立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推进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创建,逐步实现省级卫生城镇全覆盖。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健全监测检测网络。推进健康城镇试点,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强化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专栏20 健康四川建设重点工程

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条件,布局建设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6个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区域中心实验室,改扩建市县两级364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一批公共卫生风险智能监测点,加强远程指挥中心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工程。创建国家综合、口腔、高原病等医学中心和相关专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建设4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建设省儿童医学中心(省儿童医院)、一批市级妇幼保健机构、80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80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80个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一批职业病防治院。建设人口大县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科室),实现每万人精神科床位数达到5.3张。规划建设四川省老年医院,建设一批市级和老年人口大县老年医院。支持改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社区医养结合中心。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支持省级中医医院建设,补齐市县中医医院发展短板。建设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省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省中医药适宜人才培养中心。建设3个省级民族医院。

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乡镇(街道)及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22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招募培训群众体育引领员100万名,推动200个左右大中小型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低收费开放,打造“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10个。

第四十二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障。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推动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研究推进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推动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第二节 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相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面落实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保缴费政策,健全医疗费用救助机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和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全面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组织监督管理。落实绿色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基本殡葬服务普惠均等。

第三节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解决新市民为主的常住人口阶段性住房困难。实施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和进入退出审核监管,规范发展公租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

第四节 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建立健全退役军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推进服务保障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健全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机制,完善待遇保障制度,落实抚恤优待政策。推动优抚医疗服务、学历教育优待、职业技能培训等关爱帮扶政策落实。强化褒扬激励。实施褒扬纪念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军人公墓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供保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特高压查看更多>电网建设查看更多>十四五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