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企业正文

华为为何落榜2015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2016-07-28 11:02来源:三思派作者:陆峰关键词:华为通信设备美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虽然华为这样的研发模式在产品开发上很成功,但是该模式与笔者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是背道而驰的,创新首先要求研发人员必须具有个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打破常规的创造力,创新的环境、模式和制度应该是宽松及允许失败的,真正的创新无法规划,真正的创新经常取决于发明人的独特特长和灵感发现,精细、全面、僵硬、冰冷的流程、规范和制度只会压抑、扼杀人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软频率复用”技术的纷争以曾经担任华为研发专家的杨学志博士(下文简称为杨博士)为例,其为清华大学通讯专业的博士,2000.7-2012.9期间任职于华为研发部门,“软频率复用”(SoftFrequencyReuse)技术的创始发明人,该技术是传统频率复用(FrequencyReuse)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软频率复用技术当中,一个频率在一个小区当中不再定义为用或者不用,而是用发射功率门限的方式定义该频率在多大程度上被使用,系统的等效频率复用因子可以在1到N之间平滑过渡。该技术由杨博士于2004年代表华为公司向3GPP提交的一篇题目为《SoftfrequencyreuseschemeforUTRANLTE》(R1-050507,3GPPRAN141#,May,2005)的提案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多次引用,出现了很多研究论文,有可能成为后3G、4G、甚至5G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在如何对待和发展该技术等问题上,杨博士和华为管理层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分歧和争执,最终导致杨博士于2012年离开了华为,目前杨博士仍在通过会议、演说、著书和微博等方式宣传和推广其首创的“软频率复用”技术。

本文不对“软频率复用”技术进行过多介绍和评判,也不介入当事人之间的是非纷争,本文主要从专利和法律维度对“软频率复用”技术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下表:

经检索发现在华为期间作为发明人共参与了111件专利(去同族后为57个专利族)的研发,其中杨博士为其中大部分专利的独立发明人或首席发明人,表3涉及的被他方非专利引用数和被他方专利引用数均远高于华为以及高通、三星、爱立信、思科、苹果等公司专利的平均被引用数;近期用谷歌学术检索“SoftFrequencyReuse”关键词,检索结果为该关键词被文献引用1570次;表3中列举的3项专利均于2015年许可给了苹果公司使用;另外杨博士作为共同发明人申请的“一种实现快速呼叫建立的方法”(申请号为CN03157502.1)专利实现了转让。由此可以看出杨博士确实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其首创的“软频率复用”技术及相关专利也得到了市场、业界、同行的一定关注和认可。怀才不遇的杨博遭遇目前的局面,对他本人、华为以及“软频率复用”技术而言,都是令人叹息的遗憾。

站在个人主观立场和情怀角度上,笔者支持杨博士,但从客观和现实出发,笔者理解华为的做法和选择,因为华为之所以能成为华为,就在于它够务实、够清醒、甚至够狠。在自主创新问题上,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一语道破天机:“(华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

作为企业,首先要做到的是活下去,要想活下去,产品或技术就得创造出价值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和取得商业成功,而商业成功是市场、产品、成本、价格、营销、服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实现的,自主创新在其中有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素,采用模仿创新、追随创新、微创新或积累式创新等手段实现目的,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创造价值的最优方式;如果过度潜心于技术创新、过于倚重创新有可能使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比如当年的“技术控”摩托罗拉公司实行“铱星”计划,最终造成50亿多美元损失,导致公司元气大伤);但是对于研究实验室而言,其主要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和发明创造,致力于颠覆性、革命性、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一般只会关注如何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会太关注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问题。因此产生于华为企业内部而不是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成果,很有可能会与华为的管理模式、规范管控、制度环境和企业文化等方面产生兼容性问题,这可能也是发生上述“软频率复用”技术之争的缘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