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市场分布式能源人物正文

三大光伏首富:从发家到“败家”的戏剧性简史

2016-02-02 10:05来源:华商韬略作者:迟玉德关键词:光伏发电苗连生李河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既然行业龙头尚德都放弃了,那李河君又为什么还想挤进来呢?

原因大概有三点:

(1)尚德因为多晶硅价格暴跌和光伏市场萎缩而深陷债务泥潭,没有财力支持尚未进入大规模应用的薄膜发电项目。而李河君坐拥好几个水电站,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来源,玩得起。

(2)国际上的薄膜发电企业深陷困境,陆续破产,李河君认为入市抄底正当时。薄膜发电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应用,但对于最早阶段的投入,别人已经买单了。他用地摊价去买高科技,只要对技术、团队有足够的垄断,就算慢慢等待春天也不算亏。

(3)晶硅发电项目盈利主要靠各国政府补贴,一旦补贴停止,各家企业就会陷入困境。而在李河君看来,这一局面是晶硅发电项目的商业模式导致的,即仍然采用传统的集中发电然后输电配送的模式,与火电、水电、核电唯一的不同就是发电体变了。薄膜发电则能彻底颠覆这一模式。既然太阳光无处不在,用电体也分布于各处,那为什么不让每个用电体(飞机、轮船、汽车、建筑物等),靠“穿上”一层薄膜光伏成为自己的发电体呢?薄膜发电技术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式和民用化,可以彻底摆脱传统发电用电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政府补贴盈利模式。一旦技术成熟,价格合适,前途将不可限量。

不差钱、不差想象力、也不差执行力的李河君行动了,他决定引领一场能源革命,缔造一家万亿级的伟大公司。

第一步行动是为薄膜光伏项目“正名”。当时,“晶硅”已经成了“光伏”的代名词,而晶硅已经被做烂了,且很赔钱。要搞薄膜项目就得和晶硅项目划清界线,李河君干脆抛弃“光伏”二字,直接称自己是“薄膜发电”。

第二步行动是等待新底部,大举买买买。2012年时光伏行业哀鸿遍野,薄膜光伏企业大量破产,李河君觉得血拼的时机到了。2012年到2014年,他先后买下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等多家薄膜光伏公司,当时全世界在薄膜太阳能技术与生产方面领先的公司几乎都改姓了“汉能”。

第三步行动是将汉能在港交所上市。虽然李河君有的是钱,光是名下金安桥水电站每天就能为他提供上千万元现金,但若想启动一项尚不能盈利的新能源事业,那些钱是不够用的。早在2009年,他就让汉能借壳在港交所上市,2013年起开始发力,2014年7月将上市公司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正式以“薄膜发电”的概念吸引投资者。

第四步行动是广泛宣传,大造声势。2013年11月,李河君署名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领先一把》的图书,将薄膜发电定义到“国家抢占能源革命制高点”的高度。在他的描述中,煤炭替代木材成就了英国,石油替代煤炭成就了美国,太阳能替代石油将成就中国,而在太阳能中,薄膜发电将取得最终胜利。此外,他还跑到全国政协会议上直接呼吁:要把以薄膜为主导的移动能源,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来培育。2014年8月1日,他又在央视《新闻联播》前、后的黄金广告时段,打出“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的主题广告。

第五步行动是打造一支令人疯狂的妖股。2014年7月才横空出世的“汉能薄膜发电”股票,在8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汉能广告播出后,就像中了邪一样疯涨。随着2015年2月3日,胡润研究院将李河君以1600亿元身家列为超越马云和王健林的新“中国首富”,同期《福布斯》杂志将他评为“超越李彦宏和马化腾的中国第三大富豪”之后,这种疯涨达到了一个顶峰。2015年3月5日,汉能的股价飙升至最高9.07港元/股,公司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港元,比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的市值还要高!

趁此情形,李河君在接受采访时多次高调宣称:到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一万亿元,市值两万亿元,盈利一千亿元!

原标题:三大光伏首富:从发家到“败家”的戏剧性简史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查看更多>苗连生查看更多>李河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