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能源企业海外合作挑战分析

2015-06-10 15:56来源:《国家电网》关键词:能源企业电力投资一带一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营有风险。企业在国内或者国外经营,无论准备多么周全的预案,都可能会因为情况的变化而遭遇种种不测。教科书中通常将跨国投资、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归类为自然环境变化风险、市场(宏观经济状态、汇率、产品价格等)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如何应对种种风险,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加速而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国际商业教育的必修课程。海外经济活动风险管理也是跨国经济活动的伴生产业。

概而观之,政治风险是一个全过程的存在,出现的形式,因项目、因地点(国家与社区)而异;其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便是经济手段不足以化解的矛盾;它考验的是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一线谈判与管理人员的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跨国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在企业的跨国活动过程中,主权财富基金、金融类企业、非金融类企业,受到鼓励、限制、禁止的路径存在行业和国别差异。当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也存在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影响。总之,“政治风险”并不存在一个全面、系统的定义,具有针对性的讨论必须区分国别、企业、所涉项目,以及投资对象国(地)的政策与社会环境等因素而进行。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资能源企业的海外经济行为多集中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制造等涉及在经营地区雇佣劳工、产生自然环境影响的行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国际经济行为,这些活动投融资金额巨大,运行周期长,其成败所产生的影响涉及中资企业的国际品牌建设、项目所在地及国际上的舆论环境,并可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中国外交应对。

中国企业遭受的指责,多半涉及中国公司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所从事的资源开采、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西方政策研究和大众媒体中所谓的“掠夺”故事,不胜枚举,绘声绘色。特别常见的描绘包括:在中资项目工地,工程所用的机械设备、钢材、水泥等基础原材料来自中国;从经理部到工地甚至到厨房,所有员工都来自中国,这些员工只会说中文;不利用当地已有的住宿设施,而是自建营地,与当地人员隔绝开来;即便中国公司雇用当地员工,所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也很低,并且缺乏基本劳动保障。其次,中国公司所开采的能源和矿产,均运回中国加工。最后,在环境保护和移民搬迁补偿方面,中国公司向低标准看齐,如此等等,给读者所造成的印象是:即便是中国政府援助的建设项目,也至多是给相关的执政当局和某些政府官员带来好处而已;当地的资源被掠夺,而当地百姓却未能共享开发发展利益。

从能源和矿产采掘业的国际发展史看,今天中国所遭受的指责,乃至中国工人在工地被绑架等状况,并不具有特殊性。几乎所有国家的跨国能源和矿产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经营过程中都经历过员工被绑架、项目遭到所在国社会和国际环保、人权团体抗议等事件。究其原因,除了作业公司本身的行为确有改进空间之外,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低下,其国内的政府与社会间的政策沟通渠道不畅等社会环境性因素高度相关。

但是,针对中国企业的“掠夺性”或“殖民性”经营的指责,直接打击的是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品牌建设努力。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所走过的历程不同的是,今天的境外舆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传输的电子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炒作、渲染,使企业与项目所在地(国)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有效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与此相对应,塑造海外经营环境的能力不足,在中国企业中是普遍现象。

原标题:能源企业海外合作挑战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企业查看更多>电力投资查看更多>一带一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