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评论正文

听说区块链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信任体系的救世主?

2016-07-26 10:45来源:能源互联网作者:曹寅关键词:区块链大数据能源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国内能源学术界展望和总结的经典的能源互联网系统特征主要有如下五点:

精确计量:能源信息化的基础,实现能源系统运行状态的广泛数字化感知。

泛在交互:能源信息无阻流动,传感器/设备与决策主体交互,主体间交互,人机交互。

自律控制:本地动态响应,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面向分布式能源技术,利用本地信息实现快速控制。

优化决策:更精细的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决策,各个参与主体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最优化自身的行为。

广域协调:全能源系统的参与者行为相互协调,有效的机制/合理的信号,激励系统参与者协调行为。

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并不丰满,能源作为基础性产业,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产业的新形态,技术特征仅仅是能源互联网的一个重要侧面,更应该考虑能源互联网是否可以在实际商业环境中落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法制并不健全的转型经济体中落地。目前看来,很难。就以以上五个能源互联网系统特征来说,在能源互联网落地时将会一一出现问题。

精确计量:精确计量可以做到,但如何保证不同参与主体对于计量数据的共识信任?

泛在交互:在信任薄弱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不同法人主体的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据调用?以及互操作?

自律控制:在自动化系统中,谁对外部数据和指令签发信任?如果采信外部数据,执行指令之后发生事故,造成损失,谁来承担责任?显然,设备不可能坐牢,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的永远只能是碳基的人。

优化决策:谁是决策主体?如果还是以目前中心化的信息采集-分析判断-指令传达的流程进行决策,那如何杜绝中心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滥用决策权限,损害其他主体利益?毕竟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如果采用分布式决策,大量能源互联网设备之间直接点对点交互,需要多次复杂迭代,取得共识的效率极低,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死循环无共识。

广域协调:协调的前提是取得相关主体之间的共识,在信任脆弱、主体间关系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取得共识?更何况是在不同价值域之间取得共识,协调利益。

由此可见,能源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真正瓶颈并不是在于技术的落后,事实上,中国能源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和产业技术实力接近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相对于传统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决策分布性,参与社会性,生产消费融合性,系统开放性和市场性,这些特征决定了能源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真正的瓶颈在于信任体系的不成熟,分布式决策体系的缺位。

信任体系不成熟:

目前的能源互联网设计中,设计者和架构者习惯性的将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定义为理性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互动,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也是基于理性交互和博弈原则。但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能源产业商业环境中可以发现,完全理性的主体几乎不存在,更何况,价值链参与主体的企业利益也不一定和决策者或者执行者的个人利益完全一致,也许是互相冲突的,理性人的决策很可能不是为了公司利益服务,而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且,虽然已经有较大进步,但目前中国的法制水平仍然较低,信任的构建过程和传递链条缺少外部体制保障,而市场化的成熟征信体系又没有建立,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能源价值链环节上的参与主体间博弈的理性选择必然是倾向于自我保护,倾向于互相不信任。以售电为例,购电付费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即使在电改前,企业电费的催缴仍然是件麻烦事,如果不是电力公司对于欠费用户有着断电强制手段,恐怕电费滞纳或者拒缴将是普遍性现象,电改之后,大量非电网主体的售电公司必将面临电费催缴的巨大挑战,由此可见目前在电力生产、电力消费、电力服务、电力投资、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信任链条有多么脆弱。

分布式决策体系的缺位:

除了信任以外,能源互联网落地还将面临的另一个瓶颈则更为系统性,那就是能源产业范式革命带来的决策分布化挑战。目前的能源产业的典型特征就是集中式生产,被动式消费,能源行业的决策力量集中于供给端的少数企业,包括电网企业、大型发电企业在内。而消费者只能根据物价部门制定的目录电价被动的从电网所有的供电公司那里购买电力,没有任何的选择权,更不用说影响力了,仅有的少数分布式电源企业也仅仅只是能源系统的微不足道的补充,在系统内的决策影响力甚至比消费者还低。但是,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能源互联网和电力体制改革的双重大背景下,以及电力行业供给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影响力将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能源产能供过于求,从卖方市场自然变成买方市场;其次,未来在能源互联网中,分布式发电、储能、电动汽车、需求侧响应的普及将促使能源价值链末端的产销融合,大量消费者将进化为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的Prosumer,可以在消费侧形成闭环的能源生产消费小循环生态圈;最后,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不仅可以用脚投票选择售电企业,甚至还可以主动参与电力金融市场,买卖各类电力金融基础合约及其衍生品,为电力市场提供流动性,通过价格发现机制促进甚至主导各类生产要素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分配。在这三大影响力因素的驱动下,能源行业价值链的决策中枢将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迅速移动,从而导致决策力在需求侧的分布化,而造成的结果就是,在能源互联网时代,能源网络内各参与主体对事件取得共识并采取动作的过程将变得非常复杂,需要多次迭代,并且容易因为某些恶意节点的不配合,甚至直接攻击,而导致永远无法取得共识,甚至发生误动作,造成严重后果。

鉴于以上所介绍的信任体系的不成熟,分布式决策体系的缺位,这两大挑战注定了能源互联网作为全新的能源形态,不可能建立在既有生产关系之上,就好像工业革命无法在封建制度下落地,必须构建适应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新的生产关系,而这种生产关系应该具体包括信任体系的构建、交易机制的安排、共识及决策机制的建设等制度创新安排。

有人说过,上帝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答案,只是需要慧眼发现。区块链,作为一种从比特币中抽象出来的技术集,同能源行业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恰恰就是构建适应未来能源互联网形态的生产关系的重要工具。针对性的来看,区块链同其他信息技术的结合,并采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将能源互联网概念在设计时所提出的五大系统特征升华到更高层次。

从精确计量升华到保护隐私,可信计量:数据布置在区块链上,确保不可篡改,公私钥结合的非对称加密保护隐私。

原标题:【EI独家】听说区块链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信任体系的救世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区块链查看更多>大数据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