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泛在电力电力大数据数据正文

碳交易市场现状调研报告

2021-02-22 09:01来源:易碳家关键词:碳排放碳中和碳达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调研反应出的问题

开展北京地区31家企业调研和随机访谈,第一层次是根据回答看到一些现象,第二层次是力争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归纳起来反应出7个问题。

(一)政策阳光道 企业独木桥

现实不可否认,大部分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能源消费还在逐年增长,出台碳减排相关政策必然引起广泛关注。

回答“企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22家填写数据,有13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回答“政府对企业提出更有力度的约束性碳指标是否合理”,26家回复,有12家认为不合理,约占一半。

政策发布千万条,企业还是挤“指标考核”独木桥。企业对政策的诉求有二点:一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二是能源转型要有供给,产品转型要有过渡期。

(二)口号喊的响不如道理讲的清

这次调研问卷的回答,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肯定和赞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占90%,一定程度反应出北京企业和市民的觉悟高和政策敏感度强。这相当以情感人,需要进一步做到以理服人,才能知行合一。思想和认识上真正统一,后期工作开展才会动作快、效率高。

深入交谈后,发现存在以下认知层面上的“悖论”:

一是碳减排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经济发展?

二是碳减排与环境污染和个人健康有多大关系?

三是开展碳达峰要很长时间,企业发展期只有几年,成本账与收益账怎么算?

四是常识上“谁排放谁买单”不成立了,为什么“我多买单”?没有了公平性。

五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定和路径上,国家、行业、企业、个人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说清,宏观远景与微观现实脱节。

(三)碳达峰碳中和究竟是什么

这是科学和科普的问题。现阶段,这次受访的碳排放企业和普通市民均缺乏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方面的知识和常识,碳减排咨询公司也是鱼目混珠,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不知则不行、迟行、盲行、错行,后果很严重。

(四)企业“焦虑症”

在国家目标之压力下,如何重新看待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工作?现阶段,重点碳排放企业最担心的是什么?

调研和访谈的结果显示,企业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实现碳达峰目标压力过大的忧虑和比较大的抵触情绪。

首先是企业自身碳排放管理工作缺位现象严重,领导重视不够,人员、资金、保障措施缺乏,无法有效进一步开展工作。

第二是找不到碳减排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受访企业仍普遍停留在最原始最单一的节能技改层面,大多实施更换高能效设备、淘汰高耗能设备等措施降低能耗,对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认识不够,企业碳减排手段匮乏、工作路径不清晰。

第三是企业层面碳达峰缺乏统一评价和标准,导致企业对自身定位不准确。调研结果显示同一行业内企业碳排放情况和碳达峰计划差异较大,比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据自己测算,有的已达峰,有的预计达峰时间2~5年,有的预计达峰时间长达10~20年。

最后普遍担忧政策越位,企业最佳发展期只有短短几年,在脱离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实际,没有立足现场考察的情况下,仓促出台政策限制了企业生存和发展。

(五)产业联盟协会作用较弱

同类企业碳排放是什么水平?本行业里面,谁做的好?怎么做的?这是调研之后每个企业附加反问的一个问题。

各自为战,是碳排放企业的普遍现状。孤立无援,使得企业信心不足。与环保产业中其他专业相比,碳排放领域的联盟或协会非常少,缺乏标准、认证、示范、技术交流等等行业指导能力,亟需加强行业组织的作用。企业相互之间缺少传递有效信息和经验交流的平台;政府和企业之间缺少沟通理解的桥梁和工作阻力的润滑剂;国内国际之间缺少中国低碳故事的朗读者。

(六)国内咨询公司能力不足

目前,国际性NGO或者研究机构频繁发布碳达峰等相关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在技术能力、信息传达、达峰方法论等方面,抢在国内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前面。很多碳交易履约企业直接使用国际研究机构的模型进行测算试算,国内大部分咨询公司没有自己的分析模型,咨询技术实力不够,“工具箱”里没有自主产品,甚至直接做“二道贩子”。没有好师傅带不出好徒弟。

(七)全民碳减排是一个盲区

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排放与私人家庭活动有关,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排放量,是最贫穷的50%人口的排放总量的两倍多。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公平与人际公平同等重要,公民既是政府、行业、企业中的一员,也是消费者、资产所有者和社区家庭成员,通过采取步骤减少个人排放,积极参与改变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社会的低碳转型。

改变生活方式是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缩小排放差距的先决条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会影响和改变生活方式,您能接受吗?”参与采访的市民对这个问题具有高度认同感,但个人该做什么?如何参与?现阶段,在碳减排方面,个人和家庭的作用缺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