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保护与控制政策正文

河南许昌印发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9个方案

2019-02-11 16:14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关键词:电力装备输变电装备中国制造2025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硅材料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我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硅材料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及信息系统、通信、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军事、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化工、建筑材料、轻工、医疗、机械等诸多领域,长期以来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先进晶硅电池、智能逆变系统,发展高效光伏组件、薄膜电池、太阳能集成应用及跟踪系统,着力提高光电转换率;加快推进超级电容器、TFT—OLED(薄膜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玻璃基板、低成本低能耗多晶硅、硅单晶片和外延材料等产业化。

我市的高纯硅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襄城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硅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襄城县煤炭等矿藏资源丰富,煤焦化工产业发达,具有发展硅材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襄城县依托资源优势致力发展硅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从煤焦化制氢到硅烷气、多晶硅、石英坩埚、光伏辅材,到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再到光伏产品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年产氢气3亿立方米,产业整合后可达5—6亿立方米,硅烷气年产量达3600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电子级多晶硅已进入中试阶段,高纯硅材料项目之间的关联度不断增强,链条式、集群式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与国内知名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为科技攻关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目前,我国高纯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市大力推动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为目标,聚焦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建设重大项目,致力推动高纯硅材料产业成链、成带发展,工业硅、有机硅瞄准世界一流,晶锭、硅片瞄准中国领先,配套逆变器、组件及关键材料等,打造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基地,努力把高纯硅材料产业培育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三)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构建成较完善的高纯硅材料产业体系,产业基地建设实现阶段性成果,高纯硅材料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培育1—2家具有规模效益、年营业收入超100亿级企业,以及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10—20亿级企业。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创新能力。围绕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核心任务,依托高纯硅材料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建设高纯硅材料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链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产业联盟,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到2021年,建立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进行高纯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300mm和450mm大尺寸单晶硅片、高端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襄城县政府)

(二)推进产业升级。发挥襄城县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优势,大力发展与引进硅材料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行业转型,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硅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支持用于集成电路的电子级高纯硅材料发展,加快实现高纯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产业化,实现国外进口替代;加快高效单晶硅电池片及组件产业化,引入高效单晶电池生产技术,实现单晶硅电池转换率达到21%以上。瞄准科技前沿,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及项目,实现产业“两高两低”(高利用率、高效益,低能耗、低成本),赶超国际水平,提质增效,拓展市场占有率,努力把我市的高纯硅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襄城县政府)

(三)推进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监测跟踪服务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达产率。积极推进高效单晶硅电池片二期、高效太阳能组件二期等一批高纯硅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加快对电子特气、区熔级多晶硅、颗粒硅、纳米硅粉等项目的前期论证规划,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襄城县政府)

(四)培育领军型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优先推荐领军型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引进力度,支持高纯硅材料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在许转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型企业、质量标杆等。(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襄城县政府)

(五)推进集群发展。以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纯硅材料生产基地为目标,力求突破多晶硅、单晶硅及硅切片上游产业,积极发展有机硅产业,适时延伸发展单晶硅下游产业,围绕硅元素开展相关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行情,通过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延伸产业链条,补全产业断档,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环境效益,发挥产业聚集的综合效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襄城县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推进开放合作。以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主动开展对接招商,争取尽快落地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技术水平高的重点项目。深化与国内外硅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吸引知名企业和先进技术落地。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技术合作、供需对接、产业链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襄城县政府)

(二)加强人才支撑。发挥科技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作用,充分利用“许昌英才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吸引硅材料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家和创新人才团队到许。依托襄城县硅材料产业骨干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培养高纯硅材料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重视研发、尊重人才、鼓励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襄城县政府)

(三)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等,支持高纯硅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对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特气等关键技术研发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推介力度,吸引国家、省产业基金加大对项目的投入;开展市场化运作,本着“谁出资、谁受益、谁享有项目地方税收收益”的原则,设立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重大项目、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项目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以债转股、股权转让、整体上市等方式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襄城县政府)

(四)加大要素保障。各职能部门要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积极破解要素保障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实现对高纯硅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提供直供电和集中供热保障。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营造全市协同支持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襄城县政府)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再生金属及制品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良好,产业体系完整。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总量达到360万吨,加工260万吨。2018年,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500亿元。从废旧金属回收、冶炼、简单加工、精深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了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等四个行业。大周产业集聚区在全国循环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先后荣获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等荣誉称号,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但还存在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绿色化水平不高、用地指标受限等问题。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为目标,坚持“延链、强链、绿色、提质”的建设方向,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精品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端化。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目标瞄准高端化,拉高标杆、定位高端,努力实现产品高端化、价值高端化、技术高端化、质量高端化。

——绿色化。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加快超低排放改造,构建再生金属及制品绿色产业链体系。

——集群化。围绕延链推进“原材料+制成品”特色集群模式,吸引配套企业入园,营造产业发展生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集群。

——精品化。提升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的全流程智能化水平,通过积极引进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及制品。

(三)发展目标

2019年,再生金属及制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左右。2020年,再生金属及制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左右。2021年,再生金属及制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打造400亿企业1家(金汇集团)、50亿企业3家(长海不锈钢、宇龙实业、金阳铝业)。把大周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再生金属和新材料生产基地,中外再生金属精密制造合作的摇篮。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以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为抓手,加快编制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重长远,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兼顾对接郑州航空港建设,把生态城建设作为我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组织再生金属及制品的相关企业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消化吸收;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强自身的研发投入,形成自身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提升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二)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发挥市场、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由再生铝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再生铝产业园,引进高端再生铝家居、建材、装饰材料、高端型材企业项目入驻。支持高端不锈钢制品园项目,招商引资引入一批高端不锈钢装饰材料、不锈钢卫浴、不锈钢厨具、不锈钢工业用品和工业用材及化工设施设备等生产企业入驻,就地消化不锈钢产能70%以上,形成中部最大的不锈钢制品园。加快推进大尺寸镁合金轮毂研发生产,提升镁合金轮毂国际国内行业竞争力。(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发改委)

(三)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综合利用土地、环保、税收等各项政策,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关闭整合落后产能,彻底关闭“散乱污”企业,实现环保清洁生产。支持大周产业集聚区绿色化改造,积极参评国家级绿色产业园,培育1—2家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企业,并积极参评绿色设计产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或拆除高炉及相关设备,建成现代化特种不锈钢深加工基地。突出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自动化程度高、能源消耗低、能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1780mm不锈钢热轧生产线,建设宽带热轧不锈钢处理产品。(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优化主导产业布局。通过延链补链,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入驻,达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消化区内原材料的目的,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循环可持续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布局废钢加工配送中心,引入德国智能破碎设备,打造废钢中心智能破碎加工,形成超100万吨的破碎能力。(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商务局)

(五)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积极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达国家开展深层次合作,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对电子废弃物、难处理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开展综合利用。(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

(六)建设全国再生金属价格中心。建设长葛大周再生金属回收交易市场,开发“互联网+再生金属”模式,积极探索三产服务新领域,着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互联网+新领域等。以中原电子交易中心平台为依托,积极发布中原废旧有色金属价格,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价格指标体系。支持SAP云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智能制造、工业4.0、大数据应用等服务能力,为企业上云提供相应服务。(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要素保障。积极破解要素保障瓶颈,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市、县两级统筹搞好项目规划,保障长葛大周产业集聚区土地指标申请力度,积极为项目入驻提供环保、安全等方面咨询,在环评和安全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长葛市政府)

(二)加大政策支持。本着“谁出资、谁受益、谁享有项目地方税收收益”的原则,由相关县(市、区)共同设立中德产业发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为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恢复企业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长葛市政府)

(三)夯实人才支撑。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围绕推进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盯重大项目、核心领域、关键技术,精准引进再生金属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研方式,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人才培养、开发投入,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强化再生金属产业链条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

(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政府服务,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行政服务,实现落户各类行政事项就近办结。积极引入中介服务组织,开展项目评估、融资担保、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

(五)促进平台建设。利用筹建河南省不锈钢及铜铝制品质检中心的机遇,力争取得国家相关金属检测认证资质,发挥好质检中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志性作用。积极运用好质检中心的平台作用,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我市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形成新动能,促进网络强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5G具有高速率、大连接、低时延等特点,是通信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将开启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新时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5G的直接与间接的产出将达1.68万亿元,到2030年将增至16.9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6%以上,同时将在国内创造80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省是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我市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着力打造5G泛在小镇,建设了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邮)许昌基地,运营了许昌市智慧信息产业园。在禹州市着力打造颍云物联网小镇,建设中国电科国家级物联网基础设施中原节点,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示范项目。召开了中国·许昌首届5G泛在峰会,许昌市智慧信息产业园目前已完成13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颍云物联网小镇已完成11家物联网龙头企业落地,初步形成了产业汇聚趋势,具备发展5G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抢抓5G产业发展难得机遇,对我市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释放信息消费巨大市场空间,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智能制造强市、网络经济强市目标,以“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为发展方向,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引领、示范应用、产业集聚,聚焦5G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以重点项目为先导,以示范工程为标杆,推动“一网四基地”(5G网络、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应用基地、信息安全基地)在许昌落地,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影响的5G研发、应用和安全相关产业链示范市、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三)发展目标

实现5G规模组网,5G物联网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5G技术和产品,建成一批5G新型研发机构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落地一批国内外5G行业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以市场换产业,2019年打造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智慧家庭总线、IPv6未来网络、产业大脑、5G+精准医疗、物联网电梯技术等百亿级产业规模的初步形成;2020年,拉高5G高端仪器仪表、智能型农业机械、量子光锁百亿级产业规模;2021年,完善国际工程师大学城项目,提升基于5G的AR/VR沉浸式多媒体产业、智慧社区、智慧文旅、智慧安防等5G智慧应用。最终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的5G全生态产业聚集态势,5G软硬件产业规模达千亿级,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

(一)开展5G规模组网。推动落实5G建设配套需求;以建设5G泛在小镇和颍云物联网小镇为契机,加快推进运营商调配资源,优先在我市部署5G基站,开展规模组网,用以支撑我市5G产业发展。推动公共建筑物、弱电井管道、杆塔、绿地等资源向5G基站建设开放,在规划落地、基站设置、传输和管道工程建设、电力引接等方面予以支持,规范5G施工标准,做好5G站点部署与城市建设、园林管理、照明布设统一设计,依法打击破坏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通管办、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铁塔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供电公司)

(二)共建5G研发创新基地。组建5G产业经济运营公司(暂定名),利用公司商业机制给予专家在我市落地技术、发展产业的资源;由5G产业经济运营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专业化、规范化统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工作台账和资金概算。依托市场化运作,承接知名高校研发能力,拓展合作范围,开展技术创新,推动5G无线网络虚拟化、新型组网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5G仪器仪表、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设备、光交换设备、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5G技术与我市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财政局)

(三)建设5G相关设备生产制造基地。结合我市实际,用好知名高校在科研指导、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发挥相关产业孵化和资源输入优势,重点引进以下6个方面的资源:

1.依托5G技术发展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产业。5G网络提供的高速率、低时延服务,可以解决汽车无法预见的远程预警和环境辅助感知的问题。通过引入国内高端技术团队在许昌开展5G车载智能终端、路侧设备和车联网测试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以智慧交通为实际应用场景,合理整合河南、许昌当地的汽车产业资源,发展以物流、运输、清扫等限定场景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推动网联车车载芯片、传感器、地图定位、汽车安全、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整车制造、通信设备、通信服务等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形成庞大的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百亿级产业聚集。(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2.加快5G高端仪器仪表、核心设备制造。积极引入相关知名企业,支持其在许昌开展“5G通信及设备测量仪器仪表产业化”项目,推动许昌相关仪器仪表企业在5G基板研发方面与知名高校深度融合。通过强强联合,大幅提升我市5G硬件设备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打造国内高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设备仪器仪表生产企业,占领国内5G基板设备实验、测试、生产高地。同步深入对接相关资源,引进发展5G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VR/AR硬件、5G电子消费等终端应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3.推动5G智慧家庭总线产业落地许昌。积极引入中国家电协会及相关知名企业,针对目前5G室内覆盖率低的问题,利用其研发的智慧家庭总线技术(HOMEHUB),通过智慧家居场景应用,研发、测试、生产智慧家庭总线所需的智能家居芯片、新家电等,形成百亿级5G智慧家电产业。在产业化进程中,加大与运营商以及经营方合作,利用移动转售的政策,开展无线宽带进入家庭并逐渐替代有线宽带,完成5G家庭总线设备的普及,形成一个为互联网巨头提供底层技术支撑的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4.加大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引入国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许昌,利用龙头企业在传感、工业互联网以及物联设备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工业设备“人、机、物”全面互联,推动传统企业产品、制造、服务及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结合相关工业互联网优势资源,通过在工业APP、5G农机传感设备制造等场景应用,推进我市“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加快我市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在我市打造集智能化改造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金融服务和工业互联网四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企业。(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工作局)

5.发展5G技术下的物联网电梯产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和电梯控制技术,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资源,结合许昌电梯行业开展新一代智能电梯研发和生产,并打造基于5G通信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服务平台,实现电梯快速远程点检控制、在线状态监控、故障预警电梯健康评估设备维护和任务调度等售后服务,营造响应更快、故障率更低、使用性能更安全的电梯环境。(责任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6.扶持5G+医疗器械企业在许昌落地。充分发挥5G高速率、高带宽、低延时条件下实施智能医疗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相关资源引入国内知名企业的人工智能全自动细胞工作站整机系统,推动“医工结合”,研发健康医疗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大力发展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健康和辅助器械、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医疗MEMS(微机电)传感器件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中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医疗器械及智能工厂,建设医疗器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关键医疗设备的远程连接和状态检测,打通百亿级5G智能医疗器械的全价值链。(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四)建设5G应用示范基地。以智慧城市应用为导向,以市场换产业,通过商业化建设及运营机制,推动5G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开展。

1.积极对接知名高校资源,大力发展许昌IPv6中部节点城市资源和网络应用项目,为许昌乃至中部各省市的5G及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保驾护航。(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通管办、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2.发挥资源优势,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许昌智能产业大脑,实现产业数据整合共享与可视化,提供产业地图、智能招商、智慧人才、产业情报等个性化服务,为我市各级政府、各类产业园、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部门和产业组织赋能,提升组织生产力,加速许昌市5G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3.优化发展智能社区项目,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发挥其在智能家居核心模块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能力,在许昌商业化实施包含5G智能消防、小区停车、智能监控感知、烟感及井盖监测等前端感知系统建设和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关联居民生活方方面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居民生活安全满意度。(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应急管理局)

4.推动智慧文旅项目实施,支持5G应用技术下的“数字文创产业”应用,联合国内知名影视基地和知名高校在数字文创方面的资源,共同打造“数字文化创意基地”,孵化开发三国文化创意应用,培育5G消费应用环境和现代数字动漫服务业,充分释放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5G新媒体的潜力,推动沉浸式的新兴媒体、增强式移动媒体、移动广告营销、家用宽带和电视以及5G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抢占未来两年国内5G娱乐业百亿市场先机。(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魏都区政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5.实施智慧安防项目,积极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利用5G泛在视联网优势,开发5G通信技术的移动边缘计算平台建设,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视频网络体系,为城市实时动态安防监控、行业5G超高清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环境下多目标定位监测、多目标轨迹分析、多目标识别、行人属性分类等,提供高清应用和支持,打造国内首个百亿级5G智能视联网综合体。(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城管局)

6.推动“精准医疗”项目实施,引入国内相关医疗资源,落地许昌建设医疗产业技术基础实验室,推动以基因测序、医疗大数据分析为特点的精准医疗技术以及知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和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产业化的示范应用,结合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及鄢陵县国家级健康养老示范区资源,培育智慧医疗市场,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向高水平发展。(责任单位:禹州市政府、鄢陵县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民政局)

同时引入全球剖分网格编码技术,实现时空真三维重构,把许昌建设成为三维数字应用示范城市,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感知数据与城市实时脉动数据流将汇聚到大计算平台上,实现信息实时融合,并结合已开展的5G应用项目,利用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机制以及市场化原则拓展更多5G应用场景,打造5G技术下的智慧社会,实现城市智能管理精细化,居民生活幸福便捷化,企业高速增长绿色化。(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住建局)

(五)建设5G信息安全基地。充分发挥知名高校在5G安全技术方面的研发优势,结合我市相关资源,围绕5G信息安全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安全芯片、安全模组、安全服务、安防监控等领域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落地一批重大项目。支持量子光锁产业化项目在许昌落地实施,实现国内量子光锁通信设备生产厂商零的突破,力争将其落地企业培育成为国内量子光锁独角兽企业。(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科技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装备查看更多>输变电装备查看更多>中国制造20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