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政策正文

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 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及其运行体系

2017-10-25 17:02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重点区块导向(见附件)。

(七)都市消费工业。

1.发展目标。

到2019年底,都市消费工业实现产值超过28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家居基地、灯光音响基地、时尚服饰之城。

2.重点领域。

智能家居产业。大力推动家电、家具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定制化、健康化发展,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家居产品的应用。重点发展智能节能家电、智能安防、健康厨卫电器、服务机器人、空气源热泵空调、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高品质家电产品,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发挥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定制家具生产基地优势,鼓励家具、家电行业协同创新,推广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

时尚服饰产业。围绕番禺沙湾珠宝产业园、花都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增城新塘牛仔服装产业集群等打造多个特色产业小镇(街),提升时尚服饰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和品牌优势,实现增长方式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支持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及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皮革皮具、珠宝饰品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时尚化发展。

灯光音响产业。结合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应用,积极推动智能照明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适应各种照明应用场所需要的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LED照明产品,推进高端LED舞台灯、舞台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无线智能音响设备、车载智能影音系统、车联网集成影音系统等汽车音响产品。

绿色食品产业。加快方便休闲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推动岭南特色菜肴、糕点、小吃的规模化生产。扩大广式凉茶、珠江啤酒等优势产业生产规模,推广智能高效节能环保生产线应用。支持绿色食品健康溯源平台及体系建设。

文体用品产业。依托珠江钢琴、双鱼体育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珠江钢琴荔湾文化产业园,不断延伸产业链,构建全球产量第一的乐器声场基地。推进乐器精益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推动球类运动器械等体育用品产业向绿色、健康、新颖、实用方向发展。

旅游用品产业。鼓励游艇、房车、登山装备等旅游用品研发设计,引进具有中高档游艇、房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开发、制造能力的企业、项目落户广州,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3.发展路径和布局。

构筑“一核两带多基地”的都市消费工业总体布局体系。“一核”以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和天河区等中心城区为核心,吸引国内外都市消费工业研发、工业设计、营销、产品展览展示等企业总部集聚,汇集生产性服务业高端资源,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产业群。“两带”以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区为节点打造综合消费品制造产业带,以白云区、花都区、从化区为节点打造时尚消费品制造产业带,着力发展一批新型都市消费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欧派智能家居生产基地、狮岭皮革皮具产业基地、国光智能电子产业园、沙湾珠宝产业园、新塘牛仔服装生产基地、珠江钢琴增城中高档立式钢琴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绿色高端的都市消费工业产品制造基地。

4.重点区块导向(见附件)。

(八)生产性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到2019年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0%和49%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载体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重点领域。

制造业电子商务。扩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覆盖面,鼓励制造企业通过自建平台或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引导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实现网上统一采购与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鼓励构建采、产、供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消费者个性需求渗透。以家具、服装、皮具、箱包等都市消费工业为重点,加快个性化定制、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模式创新和示范推广,促进制造企业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供给。

工业设计。大力推动工业设计由产品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企业加大工业设计相关投入,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设计)建设。进一步扩大广州国际设计周、工业设计红棉奖的影响力。

检验检测认证。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重点打造广州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汽车、家电、装备等制造行业,发展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在线运维、质量诊断等增值服务。

3.发展路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黄埔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等区产业集群为依托,积极推进建设涵盖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检验检测等一系列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体系。中心城区重点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研发设计总部)、广一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平云广场(检验检测)、3D打印产业园(研发设计)、荔湾“互联网+”小镇(电子商务)、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金融服务)等功能区。黄埔区依托“互联网+”小镇资源,重点发展状元谷(现代物流)、荔联宝盛电商园(电子商务)、鱼珠智谷(科技信息)等功能区。南沙区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以天运国际物流中心(供应链管理)、嘉诚国际港(现代物流)为载体,打造服务于本土制造业的综合跨境物流与供应链服务链条。增城区依托新塘牛仔产业集群等,重点建设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金融保险)、低碳总部园(研发设计总部)等。花都区依托狮岭皮革皮具、电子音响两大产业集群,以皮都皮具箱包博物馆、狮岭皮具文化广场、炭步飞达工业园等为载体,打造皮具箱包创意设计基地(创意设计)、云音响研发设计产业基地(研发设计)。

4.重点区块导向(见附件)。

三、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一)开放合作工程。

加大力度引进一批优质企业(项目)。瞄准全球500强、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商,力争3年内引进500个高精尖技术项目。加快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建设,围绕重点领域,构建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国际创新城、天河智慧城为辐射带动区的“一核四区”中外合作平台体系。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中欧政策合作试点区、中欧合作示范园建设,深化中欧区域政策合作;积极打造中国与以色列合作示范区,支持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基金、广州中以生物基地、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广州中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的发展。支持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建设,推动乌克兰先进焊接技术在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核电装备、精密加工、医疗技术等方面开展产业化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商务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贸促委,各区政府配合)

(二)创新引领工程。

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发展壮大一批高端企业。一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并采取股权投资、事中补助、事后奖补、贴息、风险补偿等扶持方式,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可达项目投资额的30%。将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优先纳入市产业扶持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并向国家、省推荐申报相关扶持资金。力争3年内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二是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启动建设、运营管理、研发绩效方面给予“全链条”财政支持;支持骨干企业自主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型产业技术研发院所,依托产业链优势环节开展内部创新孵化,鼓励中小企业建立轻资产的创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构建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组建协同创新联盟,突破制约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三是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境)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获取国内外制造业领域的知名品牌、先进技术、核心专利、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加快吸聚全球创新资源。(市科技创新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商务委、财政局,各区政府配合)

(三)“两高四新”培育工程。

着力培育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两高四新”企业。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战略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优势,对行业发展发挥重要带动作用。扶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高技术领域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上规模,培育众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组织摸查全市制造业领域“两高四新”企业清单,制定出台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三个一批”(引进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培育一批)实施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两高四新”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商务委、财政局、国资委、金融局,各区政府配合)

(四)园区提质增效工程。

培育“价值创新园区”。聚焦IAB产业,着力打造富士康、思科、通用医疗、百济神州、广汽智能网联产业园、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10个左右价值创新园区,集聚科研、生产、生活、生态等高端要素,完善城市服务、交通、教育、环境等配套建设,联动周边产业带及社区群,形成“有产有城”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群落。推动低效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出台实施《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积极鼓励产业园区及周边区域协同改造,通过“工改工”和“城市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引入研发机构强化产业化创新实力,推动“天使投资”等基金资本“入园助企”,加快优质小微企业“迭代升级”,引导扶持一批产业园区向“产业园区+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组织+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的运营模式转变。(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国土规划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城市更新局,各区政府配合)

(五)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面向工业产业集聚区、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重点推进高速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网、传感器网络、工控网络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整合、改造升级现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CORS)和高精度差分站点资源,建设以北斗为主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导航和位置信息增强网络与高精度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构建重点行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完善企业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应用基础设施。(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配合)

(六)大数据应用工程。

重点推进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着力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大数据集聚发展核,发挥其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制造、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及传统工业上的优势,围绕乐金、视源、通用医疗等龙头企业,引导制造业企业利用大数据开展产品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实现以数据驱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建设工业大数据标杆应用基地;充分发挥番禺区思科(广州)智慧城、广汽乘用车、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番禺区)等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优势,推进广州“大数据+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推动增城区打造工业大数据应用试验区,以富士康、广汽本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等企业为依托,以高端设备制造为着力点,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南沙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国家试点工程建设,聚合优势产业资源,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生态圈。(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配合)

(七)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实施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试点,在重点企业中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以品牌培育试点企业为骨干,带动广大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工作。针对重点制造类企业,进一步夯实标准、计量、合格评定、现场管理、出厂检验把关等基础工作,积极引入质量管理新方法,推广质量管理新经验。质监、工信、商务、科技等多部门共同构建技改推动采标的工作机制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作机制,推动专利融入标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实施机制,建立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到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商务委、财政局、知识产权局、质监局,各区政府配合)

(八)绿色制造工程。

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推动工业节能降耗,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示范行动,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广州节能和新能源(白云)产业基地、番禺节能科技园、广州科学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广州环保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城管委、环保局,各区政府配合)

四、重点政策

按照2017年7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有关精神,积极对接和参照国家级自主创新区实施的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等有关政策,以加大用地、人才、财政支持等为重要抓手,推动各类要素向制造业聚集,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突破。

(一)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工作。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准入制度改革,探索出台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争取省支持将相关投资审批、外资管理、经贸合作等权限下放至广州市。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深圳市实施的决定》(省政府令第241号),认真组织实施对辖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核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修改审核,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审批等行政职能调整的实施工作。各区要承接好市政府下放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属市级审批权限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含合同、章程)及企业变更和终止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市编办、政务办牵头,市各职能部门、各区政府配合)

(二)加大财政支持。

1.整合扶持资金。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要求,结合近年我市财政扶持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践,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资金进行统筹管理,保持现有资金总规模不变,整合形成广州“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资金。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商务委等部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科技创新企业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专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科技创新人才专项等财政扶持专项,须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商务委、财政局配合)

2.做优产业基金。设立广州“中国制造2025”产业基金,运用好IAB3个百亿级的产业基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重点支持IAB三大重点产业和本方案中的“八大重点领域”和“八大重点工程”。(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金融局配合)

3.优化融资环境。构建“科研+产业+资本”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鼓励园区运营主体、龙头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发起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基金积极参与,基金重点投向园区内优质创新型企业。支持各类资本发起设立创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支持力度。市级财政建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首笔信用贷款形成的坏账损失给予一定比例补偿。(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金融局、财政局,各区政府配合)

4.加大招商支持。制定和实施制造业重点领域招商奖励政策,对标国内外领军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力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广州。对新引进的八大重点领域项目,实缴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且年营业收入在2亿元以上,并承诺自工商登记之日起5年内注册及办公场址、税务征管关系不迁离本市的企业,按照实缴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鼓励全民大招商、招大商,对园区运营管理主体、招商中介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依法注册成立的行业协会商会等引进新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实施奖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商务委、财政局、统计局、国税局、地税局配合)

(三)加大用地保障力度。

每年安排不少于333.333公顷(约5000亩)用地指标专门支持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先进制造业项目,研究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确保工业用地总规模,先期将制造业基础好、集中连片、符合城市规划的产业园区划入线内管理,确保中长期内全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25%。积极加快土地储备,拓展产业用地来源,加大对闲置用地处置力度。大力推动产业用地使用权“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供应方式。鼓励企业在符合规划、安全标准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市国土规划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城市更新局,各区政府配合)

(四)加大人才支持。

在实施我市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和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领军人才、从事核心技术或关键技能岗位的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相关资助和补贴。继续实施“人才绿卡”等海外人才优惠便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创新标杆企业人才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允许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兼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委、科技创新委、教育局配合)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快速保护制度,建立主导产业知识产权侵权监控和风险应对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举办知识产权维权宣传培训,对符合条件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按政策给予支持。加强主导产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工作。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对牵头制定并获批的围绕八大重点领域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25万元、15万元。(市知识产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工商局配合)

(六)提升载体发展水平。

支持建设以10个价值创新园区(ValuePark)为龙头、30个专业化骨干园区为支撑、一批特色发展的中小型卫星园区为基础的产业载体新体系,出台实施广州制造2025试点示范产业园区管理及扶持办法,在产业集聚度、单位面积产值以及园区规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遴选出一批经济效益突出、产业链完整、公共服务完善的示范性园区,在申报财政资金扶持、容积率提高、更新改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财政局、国土规划委、城市更新局配合)

(七)出台实施降成本政策。

研究出台广州市支持制造业企业降成本的若干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48号),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施普遍性降费、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生产要素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税负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发展后劲。(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制造2025查看更多>智能制造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