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报道正文

四项国家标准能否终结动力电池野蛮回收?

2017-08-07 16:16来源:电池中国网关键词:动力电池退役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回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回收利用向前推进

《余能检测》规范了动力电池外观检查、极性检测、电压判别、充放电电流判别、余能测试等检测流程,为车用动力电池的余能检测提供评价依据,有助于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本标准由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正式公布的标准与之前的意见稿有较大变化:

环境条件、测量仪器和仪表准确度

意见稿:分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前者按QC/T743中的6.1.1和6.1.2执行,后者按QC/T744中6.1.1和6.1.2执行。

正式稿:不再细分,统一划为动力蓄电池,检测环境要求按GB/T31486-2015中6.1.1执行,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按GB/T31486-2015中6.1.2执行。

检测流程

意见稿:按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划分,且在“判别电压”之后,有一个“电池模块拆解”的环节(电池单体和标签清晰的电池模块,可省略此环节)。

正式稿:取消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的划分。在“电压判别”环节之后,增加了“首次充放电电流确定”和“I5确定和材料判别”两个环节。

外观检查

正式稿:增加了“用目测法检查动力蓄电池单体、模块的外观,如有主动保护线路,应去除后再检测。”

信息采集:正式稿增加了“称取动力蓄电池质量并记录”。

极性判别和电压检测

正式稿:将意见稿中的“极性判别”和“电压检测”两部分综合成一部分,即“电压判别”。

首次充放电电流

正式稿:在意见稿的基础上,对“单体电池充放电电流”和“电池模块充放电电流”进行了细分,各自细分为“有标签”和“无标签”两种情形。

电池中国网发现,正式稿在意见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修改,使动力电池余能检测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和安全,同时这也表明,广泛征求业内人士意见,是制定一个好的动力电池标准的必要条件。

湖南邦普报废汽车循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海军表示,《余能检测》是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体系的一部分,为从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的主要产废责任单位提供了评估认证标准和筛选依据,同时为各级政府进行监管提供了基本的参考准则。

多项国标协同发力野蛮回收有望终结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非常广阔。据业内机构统计,2020年前后,我国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从废旧动力锂电池中回收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在2018年将超过53亿元,2020年将超过100亿元,2023年废旧动力锂电池市场将达250亿元。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我国企业,包括比亚迪、格林美、猛狮科技、桑顿新能源等,都展开了对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布局。

截至目前,我国动力电池领域已出台多项国家标准,针对回收的标准基本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规格尺寸》使动力电芯、模组和电池包的规格尺寸得以统一,降低动力电池的回收难度;《编码规则》使动力电池具备唯一性和可识别性,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成为可能;《余能检测》为车用动力电池的余能检测提供评价依据,有助于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拆解规范》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作业程序、存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使动力电池回收拆解有了科学的参照。

我们可以预见,动力电池退役潮到来时,在这些标准的规范下,以前简单粗暴的回收利用状态有望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科学规范、安全可靠的操作方式。在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中,回收利用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个环节做好了,整个产业链的循环也就打通了。

延伸阅读:

这3项标准 让动力电池从“出生”到“死亡”清晰可见

原标题:四项国家标准能否终结动力电池野蛮回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退役动力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回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