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住建部发布风光储联合发电站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7-07-06 16:03来源:住建部关键词:储能系统储能装置风光储联合发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8站区布置

8.1一般规定

8.1.1风光储联合发电站总体布置设计,应满足电力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交通运输、接入系统方案、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军事设施、矿产资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因素。

8.1.2站区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光伏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风力发电场设计规范》GB51096、《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51048、《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的要求。

1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不同场时,应各自满足相应类型的电站设计规范要求。

2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同场时,除各自满足相应类型电站的设计规范要求外,还应考虑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组件的互相影响。

8.1.3站区总平面设计应包含风力发电场区布置、光伏阵列区布置、储能系统区布置、升压配电区布置、公共生活区布置和辅助生产配套设施布置设计。

8.1.4电站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站规模化开发,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和土地资源。

2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土石方量。

3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符合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要求。

8.1.5电站采用的坐标系统应与工程所在地的土地、规划、水利、海洋等部门采用的坐标系统一致。

8.2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布置

8.2.1电站建(构)筑物的布置应根据总体布置要求、站址地质条件、设备型号、电源进线方向、对外交通以及有利于站房施工、设备安装与检修和工程管理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2.2建筑物在平面、空间的组合上,应根据工艺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置上要紧凑合理。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暴雨、积雪和沙尘等灾害侵袭。建筑单体应考虑安全及防灾(防洪、防涝、防震、防滑坡等)措施。

8.2.3辅助和附属建筑的布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和使用功能统一规划,宜结合工程条件采用联合建筑和多层建筑,提高场地使用效率,节约用地。

8.2.4各级配电装置的布置位置,应使通向升压变电站的线路在入口处的交叉和转角的数量最少,场内道路和低压电力、控制电缆的长度最短,以及各配电装置和主变压器之间连接的长度最短。

8.2.5电站监控室宜能观察到进出升压站及储能区域的主要出入口。

8.3辅助生产配套设施布置

8.3.1电站道路设计,应符合电站总体规划,满足运行、检修、消防和大件设备运输和吊装等的要求,综合考虑道路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应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尽量利用已有道路或路基,不占或少占耕地,便利农田排灌,重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8.3.2电站进站道路和站内道路设计,应按《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的要求执行。应根据生产、生活和消防的需要,在站区内各建筑物之间设置行车道路、消防车通道和人行道。站内主要道路宜采用泥结碎石路面、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区内道路宽度宜为4米。

8.3.3电站施工道路和检修道路,应布置成环形;如成环有困难时,应具备回车条件。

8.3.4电站施工道路宜与检修道路相结合。施工道路路基宽度,应考虑施工吊装设备通行宽度的要求适当加宽。

8.3.5主要进站道路应与通向城镇的现有公路相连接,其连接宜短捷且方便行车,宜避免与铁路线交叉。

8.3.6场地排水方式应根据站区地形、降雨量、土质类别、竖向布置及道路布置,合理选择排水方式,一般宜采用地面自然散流排渗,雨水明沟、暗沟(管)或混合排水方式。

8.4竖向布置

8.4.1电站的公共生活区、升压配电区、储能系统区应进行竖向布置,竖向布置应根据生产要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场地标高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利用地形,减少场地平整土石方量,降低场地平整的费用,并应避免施工区场地表土层的大面积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应使挖方量与填方量接近,在填、挖方量无法达到平衡时,应落实取土或弃土地点。

2站区场地的最小坡度(宜为0.5%至2%)及坡向以能较快排除地面水为原则,应与建筑物、道路及场地的雨水窨井、雨水口的设置相适应,并按当地降雨量和场地土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3地处山坡地区光伏发电站的竖向布置,应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地形,节省土石方量并确保边坡稳定。

4应考虑场地整体坡向布置水源供给点(生活、消防水池等)以及污水排放点(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化粪池等),供水点宜布置在海拔较高处,污水排放点宜布置在海拔较低处。

5在不设大堤或围堤的站区,升压站(或开关站)的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应高于设计高水位0.5m。

8.4.2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等标高的确定,应满足生产使用方便的要求。地上、地下设施中的基础、管线,管架、管沟、隧道及地下室等的标高和布置,应统一安排,合理交叉,便于维护,排水畅通。

8.4.3站区场地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地形、工程地质、地下水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并符合下列要求:

1场地的排水系统设计,应按规划容量全面考虑,并使每期工程排水畅通。

2当室外沟道高于设计地坪标高时,应有过水措施,或在沟道的两侧设排水设施。

3对山区或丘陵地区的联合发电站,在站区边界处应有防止山洪流入站区的设施。

8.4.4公共生活区自然地形坡度在5%-8%以上时,竖向布置宜采用阶梯式布置。

8.4.5场地设计坡度应根据设备布置、土质条件、排水方式确定。

8.4.6主要生产建筑物的底层设计标高高出室外地坪不应小于0.3m,其他建筑物底层设计标高高出室外地坪不应小于0.15m。

8.5风力发电机布置

8.5.1风力发电机布置应充分考虑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电站间的相互影响。

8.5.2风力发电场区与光伏阵列区分区布置时,风力发电场区宜位于光伏方阵区北侧。

8.5.3当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阵列同场布置时,应在满足风力发电机组布置规范设计要求前提下,分析场址光照条件,计算阴影遮挡范围,宜避免风力发电机组、风电场内电气设备、场内集电线路等对光伏组件的阴影遮挡。

8.6光伏方阵布置

8.6.1光伏方阵应综合考虑站区地形、风力发电机组等设备、施工条件、接入条件、线路敷设等因素合理布置。

8.6.2光伏方阵的布置宜保证每天9:00~15:00(当地真太阳时)时段内风力发电机组、就地升压配电设备和集电线路等设备及建构筑物对其不造成遮挡。方阵中各排、列的布置间距应满足《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的相关规定。

8.6.3光伏方阵区电缆的敷设路径应根据站内道路、管沟、集电线路、基础构造及施工、检修等因素综合确定。

8.7储能系统布置

8.7.1储能系统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便于安装、操作、检修和调试,预留分期扩建条件。

8.7.2储能系统的布置型式,应根据安装地点的环境条件、设备性能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8.7.3户外布置的储能系统,设备的防污、防盐雾、防风沙、防湿热、防水、防严寒等性能应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集成在集装箱内的储能系统,集装箱应考虑上述因数。

8.7.4户内布置的储能系统应设置防止凝露引起事故的安全措施。

8.7.5不同类型的储能系统应分区布置。液流电池可布置在同一区内,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铅酸电池应根据储能系统容量、能量和环境条件合理分区。

8.7.6对环境要求差异较大的设备宜分隔布置。

8.8站区安全防护设施

8.8.1站区的安全防护系统的防护级别应与被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根据使用功能、管理要求和建设投资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同步施工和独立验收。

8.8.2安全防护设施包括入侵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各系统应能独立运行,其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入侵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394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的规定。

8.8.3站区应根据总体纵深防护和局部纵深防护的原则,分别或综合设置建筑物(群)和构筑物(群)周界防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内(外)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8.8.4防护系统的前端应按需要选择、安装各类入侵探测设备,构成点、线、面、空间或其组合的综合防护系统,应能按时间、区域、部位任意编程设防和撤防,并能与视频安防监控、入侵报警、火灾报警等系统联动控制。电站的防护级别不低于三级防护。

8.8.5防护系统应能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传输线路进行检验,对故障能及时报警,并具有防破坏报警功能。

8.8.6防护系统的供电应安全、可靠,宜由监控中心统一供电,应设置备用电源。

原标题:住建部发布风光储联合发电站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系统查看更多>储能装置查看更多>风光储联合发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