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锂电池技术正文

一种分析锂电池极片涂布干燥过程的新方法

2017-05-02 11:49来源:第一电动作者:mikoWoo关键词:锂电池电极制备锂电池电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2、干燥中湿涂层的固化

基于以前干燥机理的文献,作者提出了一个锂电池电极干燥过程模型,如图7所示。锂电池电极浆料成分均匀分布,随后,溶剂蒸发诱导湿涂层厚度减少,石墨颗粒逐渐彼此接近,直到形成最密集的堆积态,涂层收缩终止(图7c),随后进一步的溶剂蒸发迫使气液界面退出孔结构,最终形成多孔结构干电极涂层(图7e)。大孔倾向于优先排空液相,涂层收缩过程中,表面细小孔隙内充满液相,知道涂层收缩停止(图7c),孔隙内填满溶剂。然后溶剂进一步去除,涂层中产生第一个较大尺寸的孔洞(图7d),而细小孔洞由于毛细管力作用,液相更难排空。

图5中,当加压空气吹扫涂层时,表面细孔内的溶剂被吹干去除,因此第二张照片的荧光强度降低。另一方面,毛细管力作用下溶剂液相再分配重新补充到涂层表面。干燥初始阶段,毛细管力占主导,空气吹扫外力去除表面液相少,因此荧光变化小(图5)。而干燥后期,当空气吹扫外力占主导时,表面液相更溶液去除,荧光差异大。



图7颗粒电极涂层干燥固化过程示意图。

(a)溶剂蒸发引起初始均匀湿涂层收缩;(b)溶剂蒸发,石墨颗粒彼此接近;(c)当石墨颗粒获得最密集的组态时,涂层收缩终止;(d)孔隙消失,溶剂进一步的蒸发导致液相散出多孔电极结构;(e)干燥的电极。

图8是nmax(三个实验的平均值)和无量纲标准化湿涂层厚度h(单次实验)时间演变过程的比较,其中图8a为Graphite1(球形,d50=8.9μm),图8b为Graphite2(多面体,d50=20.4μm)。大颗粒石墨2实验结果符合预期,与文献【17】的结果也一致,涂层厚度基本不再变化时,灰度值nmax平台开始消失,Δn12值突然增加,后续主要是溶剂从孔隙内排除过程。而小颗粒石墨并非如此,灰度值nmax平台开始消失,Δn12值突然增加时,涂层厚度继续减小。

图8a和b曲线斜率基本相同,这说明干燥速率相同。而小石墨颗粒涂层收缩,厚度减小的持续时间更长。这主要是与石墨的粒径和形貌相关,石墨1的涂层的孔隙率为47.5%,而石墨2颗粒涂层形成孔隙率为58.8%。小颗粒石墨孔隙率低,涂层收缩时间长,涂层厚度小。

图8nmax(三个实验的平均值)和标准化湿膜厚度h(单次实验)时间演变过程的比较

(a)Graphite1(球形,d50=8.9μm),(b)Graphite2(多面体,d50=20.4μm)。从nmax开始减少到平台结束的时间间隔以以绿色突出显示,这表明第一个孔洞形成时刻。五角星标记是文献【17】的转换时间。

本文设计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锂电池电极涂布干燥过程的新装置。对干燥过程捕捉照片,分析图像的灰度值计算涂层表面的液相含量,同时与电极干燥孔洞形成过程相关联。这些发现为开发与优化极片干燥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不是经验的参数变化。

原标题:技术福利:一种分析锂电池极片涂布干燥过程的新方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电极制备查看更多>锂电池电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