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评论正文

从华为与任正非的故事看中国制造的出路

2015-09-23 08:59来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关键词:华为任正非中国制造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高中毕业后,任正非进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就读。毕业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研发,并从这时起就展示出出色的技术能力。 如果说王石本质上是商人,任正非则是工程师。据说他在部队里贡献了很多技术创新,由于工作出色,他曾经被选中参加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任正非在38岁时从部队转业,当时的大背景是部队裁军5万人。中国此时刚刚开始历史性的对外开放,任正非开过电子公司。与王石一样,当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任正非会达到日后的成就。

这一决定性的时刻发生在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决定去深圳发展。他来到朝气蓬勃的深圳,创办了一家很小的电子公司,叫做华为。注册资金约为5000美元。

与王石的万科非常类似的是,华为是从做贸易起步的。华为的首份合同是代理中资控股的香港某公司的小型用户交换机(PBX)。PBX是公司内部总机转分机的设备,以很少的外部线路连接很多内线(所以不是公司里所有的电话都能通过自己的线路呼叫外部)。

王石通过代理和做贸易赚到了进军房地产业的第一笔资金,任正非的第一桶金则是用来加深对高科技产业的了解。他的目标是在外国竞争对手占据压倒性优势的领域创建本土技术公司。因此任正非和下属把赚的钱从各自的口袋里拿出来投资给了公司,专注于研发电信设备。1993年,华为已经为中国市场开发出自身的用户交换机产品。

非常幸运的是,制造业和中国的电信设备行业都在迅猛发展。华为扩展了其产品线,且非常善于瞄准缝隙市场。华为将重点放在农村和三线城市,这里的市场需求比大城市少,但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定位于二三线城市的战略也是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普遍战略,之后我们还将进一步讨论。这对于避免国外竞争对手非常有效——国外对手的技术更为领先,但是通常都将重点放在更容易进入的一线城市。

华为快速增长,到1995年企业年营收达到了1.63亿美元,主要是为农村地区的小企业和酒店提供电信设备。

1997年,华为下了一步重要的棋:向国际市场扩张。此举不仅开拓了新的潜在市场,也跳脱了本土市场的困境。华为的首笔国际生意是香港和记黄埔公司的电信订单(固网产品)。初战告捷,就此开始了国际化之旅。其海外扩张速度是任何一家中国公司无法企及的:华为覆盖了整个亚洲,扩张到了中东和非洲。在很多方面,华为的全球化还是沿用国内市场所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策略: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市场,销售额虽低但竞争也不激烈。华为早期的很多订单都来自东南亚、非洲和东欧,这些都是跨国巨头们所忽略的市场。

华为采取的主要是低价策略。有时,华为甚至为客户提供在一段时间内免费使用初级系统,等到其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才要求付款。中国的制造企业如何利用其经济规模打败跨国公司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的,低成本优势的确存在,但是它们也有能力生产定制产品,原因是中国企业使用人工而非自动化。“低成本+定制化”战略对小规模的缝隙市场特别有效,如中东或三线中国城市。定制化对于跨国企业而言非常难,意味着它们要么需要增加劳动力,要么花大价钱改造自动化工厂。如果要在一个较小的市场与奉行低价格和全面定制化的对手较量,跨国企业常常认为这个市场不值得竞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为查看更多>任正非查看更多>中国制造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