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人物正文

汤卫平:“接地气“的航天锂电池技术“大牛”

2015-04-27 08:27来源:东方网作者:王永娟关键词:锂电池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了解,应用于探月三期型号预研工作的锂离子蓄电池,用的就是汤卫平班组的高比能技术,这一技术使得同体积同质量的锂离子蓄电池能量提高了30%,也为下一代卫星电源小型化和轻量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与辉煌的“飞天梦”相比,让高精尖的航天技术走出“象牙塔”,开发民品、为民所用,也是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近年来的工作重点。汤卫平也是这样一位“接地气”的设计师,新能源汽车领域就是他们瞄准的一个行业。

据德国科学家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电动汽车将达500~700万台,如果其中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使用锂电池的话,则需要超过8万吨的金属锂。锂资源将成为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的战略性资源。

所以,身为“航天人”的汤博士与电动车研制领域的许多企业人士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在汤卫平看来,航天技术和民用技术本来就是互动互通的,“像我们是研究锂电池上游的资源和材料两级的,我们的技术既能服务于航天,也面向一般的民品。”

当前,依托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的核心技术,上海航天已开发出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组系统,与上汽集团、东风集团等汽车厂商进行了配套合作。

“动力电池一次充电续航里程160公里的市场需求有限,300-400公里才会有市场,3年内会推出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的动力电池。”汤卫平对锂电池的未来信心很足。在他看来,续航能力决定着电动汽车的推广,续航解决了,电动汽车在民众中的接受度就高了,而我们的城市环境也就能逐步改善了,“天空会更蓝,空气会更好。”

以“锂”想文化凝聚人心打造一流研发团队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领域内创造多个领先,在班组的管理上,汤卫平是成员眼中的“大牛”,更是一位严师益友。同时,他还注重班组核心文化体系建设,以“锂”想文化凝聚人心。

汤卫平的班组有31个人,大多数学历很高,博士、硕士一大堆,35岁以下成员占了77%。“年轻人多的地方就应该多创新。”以技术创新推进锂电产业发展,汤卫平提出了“强源创、促转化、推量化、融军民”的班组建设创新主题,鼓励班组成员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汤卫平要求班组成员每个人都要勇于创新,不要害怕失败,“如果失败了,后果我来承担。”他还经常请一些知名专家来所里交流,给班组的年轻成员提供与专家交流,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温和的汤卫平也是班组成员乐于交流的对象,成员之间在研究中有了分歧和争议时,往往也请汤卫平来做裁判,“因为汤博士的分析往往能让我们心服口服。”

不过,平易近人的汤卫平也有严格的一面,据班组成员周欣彬透露,汤博士所带的一位博士研究生曾被汤博士要求三易其稿,严格程度让他们咋舌。但坐在一旁的汤博士后来补充,其实那次来来回回共改稿9次,“因为要向欧洲一份专业杂志投稿,对方要求很高,只怕不能通过。”

在这样一位严师益友的引领下,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培养了10余名高端学科带头人与科技英才,造就了一支国内一流水平的新能源储能领域创新团队。他所在的锂电池研发班组也先后荣获第三届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优秀团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集体荣誉;他本人荣获第九届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第四届上海市十大职工科技创新英才等称号。

然而,在汤卫平眼中,班组的成就才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锂电池技术的创新是一个长远的、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因为我国目前是一个航天、能源大国而非航天、能源强国,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中国实现这样的历史性跨越!”

原标题:汤卫平:"接地气"的航天锂电池技术"大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储能技术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