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简述】能源革命的国际观

2015-02-26 10:52来源:《能源评论》杂志作者:高世宪关键词:能源革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实际上,在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路径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走的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线,对于当时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应该致力于提高进口技术本土化效率,同时巩固领先技术优势地位进而输出到国外。比如我国曾引进煤炭液化技术,在发现问题后,并未简单放弃,而是积极开展二次研发,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再比如我国在超高压特高压输电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煤电领域也有很多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我们原来的传统模式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创新是在终点上。在能源革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把创新放在起点上,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原创核心优势技术,除引进来之外,还要积极“走出去”,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共享给世界,推进全球能源革命进程,否则可能永远落在人家后面。

同时还应明确,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能源科技革命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独角戏”,在很多领域应更多开展国际双边、多边合作,以联盟共同体的方式进行研发,比如“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GIF)、“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通过形成全球性的国际化的技术联盟形成合力,利用这种模式,实现技术突破的周期缩短。当然,也应充分考虑各国之间的法律体系、市场机制和政策制度存在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推广问题等。

能源治理的“中国声音”

在1月中旬的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上,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在全球能源治理领域,中国同样应积极主动谋求更大话语权,过去基本是“外国说中国”,现在的局面是“中国说中国”,未来需要的是在全球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中提高我国的话语权,强调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中,在国际组织中,既要体现共赢的基础,又要突出我国的话语权。比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一带一路”这类国际经济组织中。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能源革命的挑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途径还要回到合作机制,寻求多赢模式。现有的全球能源治理框架建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增强,现有的框架已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行改革,以顺应目前能源贸易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使主要发展中国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密切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促进国际投资,发现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

对我国而言,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新兴参与者,虽然在能源市场份额上已经属于能源大国,但是在国际能源事务上仍然经验不足。未来应当培养现代化的治理能力,熟练掌握、运用、改革和塑造国际规则,逐步深入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参与国际规则和体制的制定与发展,在必要领域应主导秩序的塑造。

(作者:高世宪,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原标题:能源革命的国际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革命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