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深度关注 | 如何理解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22-04-29 11:12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韩亚栋 管筱璞关键词:新型基础设施清洁能源能源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为何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任荣荣。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记者: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何区别?

任荣荣: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工业与城镇体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先决条件。水利既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源是经济的驱动力,构筑能源安全屏障对国家经济行稳致远有着重要意义。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相比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注重由横向覆盖向纵向渗透转变,由规模增长向集约高效转变,由刚性统一向智能敏捷转变,由封闭运行向开放共享转变,在范围、技术、需求、模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都具有公共性、通用性、基础性,需要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引领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国家硬实力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记者:如何理解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董煜: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同时具备强大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硬实力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了,现代经济体系就能建立起来,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更高;人们出行、上网便利了,公共服务可及度更高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提升,就能与现代化同步实现高品质生活。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出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其中相当数量都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工程,这些重大工程已分解出2600多个项目,正在稳妥有序推进实施。

记者:当前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董煜: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今年一季度,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在投资上发力,有利于对冲近期疫情对消费的影响,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有测算显示,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明显乘数效应,一份基础设施投资可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及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多年高位运行,让我们尝到了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甜头,也有力拉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企业的带动面也比较大。一批大工程、大项目的启动,能稳定制造业基本盘,稳定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通过创新机制,发挥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也有利于稳定民间投资。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将大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所在。目前我国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不均衡,是制约经济循环的突出短板。以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经济的回旋空间,实现全国发展的供给和需求能力更好匹配,对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范化解外部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独特优势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您印象深刻的成果有哪些?

任荣荣:新时代,国家布局建设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工程相继建成,北京新机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港珠澳大桥等交通设施投入使用,5G网络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发挥作用,覆盖全国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成或正在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地下管廊的逐步普及为例。为补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各地规划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一个个地下管廊,让城市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是有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体现了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独特优势。

董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大国。交通领域形成了以“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络,“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邮政行业基础网络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现代信息通信体系逐渐完备,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能源领域已形成“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油气管网格局、区域性成品油管网和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网系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基础设施规模化、网络化的同时,服务能力与水平持续提升。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还比较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新形势新趋势新挑战交汇,对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继续发挥集中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有力办成一件件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大重点领域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记者:会议指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大重点领域: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为何格外强调这些领域?

任荣荣:网络型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环节;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可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效解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较多,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夯实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事关国家安全保障。这五大领域既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又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未来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让智慧化智能化走进人们生活,如5G融合应用示范工程,新一代超算的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带来的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农业及智慧水利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江高铁等重点项目将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将基本贯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加快,“轨道上”的城市群、“1小时”通勤重点都市圈将使生产生活更加便捷。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辽等清洁能源基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基地等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将相继建成。

记者:会议明确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对此如何理解?

董煜:这五项原则很有针对性。“立足长远”明确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性,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有机融合,体现了长远目标对阶段性发展的牵引。“适度超前”跟当前形势密切相关,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节奏和力度,也体现了前瞻性布局的要求。“科学规划”明确了工作要把握的基本立足点,更多要与区域重大战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民生和生态需要等结合起来进行规划。“多轮驱动”明确了推动方式,特别是强调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形成合力。“注重效益”明确了可持续的要求,既要算大账,也要算细小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等多目标的动态平衡。

紧盯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查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腐败问题

记者:资金资源密集领域往往腐败风险较高。如何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严防项目建起来干部倒下去?

董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紧盯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查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腐败问题。

加强政治监督,为深入落实“十四五”战略任务提供坚强保障。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围绕“十四五”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重大决策部署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坚决查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腐败问题。国家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速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技术改造等领域投资,政策支持力度大,财政金融投资富集,必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切实看好权力、管住国家财产。有了强有力的监督,才能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到该用的地方,每一个项目都有始有终,切实杜绝豆腐渣工程、烂尾工程。

除了显性腐败,隐性浪费也应成为监督重点。必须推动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政绩观,不盲目、不攀比、不跟风,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推动本地区本部门项目规划建设,防止滋生腐败、贻误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基础设施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能源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