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政策正文

《山西省“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发布 推进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021-05-31 09:34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关键词: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山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立足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加快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制度,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项目专员管理,持续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面向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极端光学、煤与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集中资源开展技术集成攻关、产品设计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等战略性领域,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引领,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基地,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技术转化服务体系。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重大需求和场景为驱动,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服务机构,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科学技术转移机构等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第六章 推动关键要素创新,打造基础设施新能力

激活要素供给能力,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创新服务,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关键要素高效集聚流动,全面激发和释放关键生产要素蕴藏的巨大价值和活力,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第一节 提升技术要素服务能力

聚焦国家、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持续把信创产业作为战略工程、一号工程,开展信创产品替代和整体应用拓展,形成行业级、区域性信创解决方案。

培育信息技术创新供给。强化“抢滩”意识,加速突破CPU、操作系统、整机、配套外设、应用集成等基础软硬件瓶颈,开展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信创设备、软件和终端的规模化发展。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技术研发、应用适配、系统集成、运维保障、测试测评、标准验证、安全保密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基地。壮大信创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的优质企业,打造山西信创品牌。依托开发区、高新区和工业集聚区,坚持硬件、软件齐抓,围绕引进国内信创龙头企业,配齐上下游企业,完善信创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供应服务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依托创新中心,搭建多方协同的信创应用适配平台,加强芯片、软件、整机、外设、系统的协同性。搭建研发平台,针对性开展行业应用系统研制和验证,形成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和应用范例。推进信创领域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教育、医疗、能源、交通、金融、制造等具有典型性、普适性、带动性、辐射性的关键行业领域应用落地,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打造应用标杆,促进信创产业生态培育。

第二节 促进数据要素共享开放

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汇聚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形成全省政务数据资源池,实现政务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共用,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

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共用。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机制,编制完善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进一步拓展政务数据共享范围。建立全省人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六大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政务数据资源池,有效激发数据要素活力,有力支撑政务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建设完成网上“数据超市”,确保数据纵横联通、共享共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3.0版升级改造工程,推动政务数据全流程可信采集、共享、交换、追溯,构建全省统一、多级互联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加快公共互联网数据整合利用。汇总省内公共互联网、物联网网络、IP地址、网络应用程序等相关数据,通过建设公共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使用统一数据格式、识别归类、关联分析、分级分组存储等方式,形成通信和互联网数据库、资源库、指令库,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模型、智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大数据计算、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组合输出、大数据服务能力,实现对省内有关数字平台日常业务开展的有力支撑,与能源、物流、农业、政务、环保、交通、应急、医疗、文旅、体育、教育、社区等领域管理部门形成协同联动,有效提升我省信息化发展与综合应用。

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鼓励开放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公共数据,制定开放标准及开放目录,明确开放范围和领域。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平台,采用开放数据集、提供数据接口、数据沙箱等多种方式,实现地理信息、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经济统计、资格资质、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数据资源有序开放。

第三节 激发关键要素流通活力

加快构建关键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机制,激发关键要素流通活力。探索在中试放大、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环节开展服务,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构建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省级大数据交易中心,对数据开放、安全、交易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加以规范,促进数据资产市场化流通。

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立足政府治理、公共服务和智能制造、能源、物流、旅游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创建中国(山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完善科研机构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探索通过“公参民”“合伙制”等形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制定山西省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将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再次开发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认定范围。开展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拓展关键要素开放合作。推动开展离岸创新、跨境创新,鼓励省内重点企业与国内国际一流公司、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涵盖研发、中试与产业化的国际化开放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走出去”,到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组建研发团队,靠前就近学习先进技术。深化外商投资便利化改革,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深化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研发合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

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市场。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山西省大数据交易中心,支持研究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追溯等技术规范和市场交易规则,构建数据资产市场化流通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探索构建市场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和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开展数据管理能力评估贯标试点工作,引导各行业、各领域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第七章 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构建基础设施新体系

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立足本地优势、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合作交流;以“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建设为载体,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基建向农村延伸,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多元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同频共振,融入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新基建与区域合作,融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对接大湾区,加强周边省份区域合作,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基础设施、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等领域共融发展。

融入京津冀。深度融入京津冀,实现联动发展。开展京津冀晋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对接,打造跨区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京津冀后台数据服务中心、跨区域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和数据服务基地。合力打造京津冀晋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与京津冀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的对接,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山西转移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制造业、中医药企业等跨区域资质互认。

协同长三角。强化协同长三角,实现梯度发展。深化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高水平承接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吸引长三角地区企业在我省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赋能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共建创新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山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在长三角地区建立离岸孵化器,搭建双创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探索科技成果“离岸孵化、在晋转化”的双创孵化新模式。

对接大湾区。精准对接大湾区,实现突破发展。紧盯大湾区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国际数据经济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核心技术应用,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

深化周边协作。持续深化晋陕豫、蒙晋冀(乌大张)、晋陕蒙(忻榆鄂)3个金三角区域合作,推动大数据和信息产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5G建设协调机制。建设区域级云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网络安全中心,共建区域信息网络体系和交流平台,打造跨区域、跨行业、跨业务的“数字黄河金三角”。积极发展集智能交通、智能枢纽、多式联运为一体的智能物流体系,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共同打造黄河金三角陆路口岸。

第二节 科学布局,推进省域均衡协调发展

结合“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全省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依托太原都市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域中心城市新基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施策、错位发展,建立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体系,助力全省域形成一主核心引领、三副辐射联动、六市协同发展的均衡协调新格局。

一主核心引领。充分发挥太原都市区核心引领作用,以山西综改示范区为载体,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建设转型综改“一张图”综合感知平台、“数字开发区”、创新生态集成系统等一批创新应用,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加快5G基站建设步伐。有序发展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强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动能源、制造业、交通、物流、医疗等终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太原都市区智能感知水平。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和跨境电商,助力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加快现代综合交通智慧枢纽建设,提升参与全国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对重大创新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布局,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三副辐射联动。充分发挥大同、长治、临汾省域副中心城市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以能源革命、数字转型为抓手,开展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带动晋北、晋东南和晋南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联动发展。大同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北方数据中心集聚区和“智慧能源+大数据”创新发展先行区,打造新基建晋北枢纽城市。长治市依托太行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国创新驱动转型示范城市,发展“旅游+养老”康养小镇,形成生态引领的山水名城,开展中原城市群区域合作,打造新基建晋东南枢纽城市。临汾市深化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共建区域信息网络体系和交流平台,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业务的“数字黄河金三角”,打造新基建晋南枢纽城市。

六市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运城、晋城、阳泉、朔州、忻州、吕梁6个市域中心城市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促进市域中心城市与主副中心城市创新联动,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协同发展格局,构建全省一体化新基建体系。运城市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契机,巩固提升智慧教育优势,推动智慧教育二期建设,加快推进县区实施智慧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晋城市实施数字经济发展“1468”战略,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数字技术应用先导区、数字产业发展集聚区、数字城市发展领军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数字中心,打造中等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阳泉市实施数字经济腾飞战略,依托百度等龙头企业,用足用好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试点、ETC智慧停车城市试点等政策,建设数据中心集聚区,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引领区。朔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煤电能源基地,积极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固废利用、碳基新材料研发和电力储能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积极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忻州市依托五台山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景区信息化提升工程,拓展5G应用场景、新增AR/VR全景体验,打造智慧文旅示范区。吕梁市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打造集“数据中心—数字产业—融合应用”为一体的“数谷吕梁”大数据产业基地。

第三节 补齐短板,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引导各市、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有效发挥融合基础设施赋能效应,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集约、注重成效的原则,探索新型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加快部署城市5G无线网络、高速光纤网络、物联网、边缘计算、智能传感终端等智能基础设施,支持各市建设城市大脑、数字孪生模型等应用赋能平台,形成城市智能运行中枢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城市治理的广泛应用,构建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区块链基础底座,建设城市代码标识,实现城市内部和城市间各要素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城市数据信息共享共建共治。探索开展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重点围绕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四大领域,探索开展20个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县创建工作,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推进5G网络向县城延伸覆盖,提升县城光纤宽带接入速率,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推动家庭宽带千兆、百兆接入普及。支持“数据大脑”建设,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城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清徐县、阳城县、孝义市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地区率先取得突破,优化城镇服务能力。

加快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围绕水、电、气、暖、路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部署智能感知终端,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城市智能运营中心和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集约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统筹应急、市政、交通、卫健、社区等公共领域的部门间数据整合共享。推动公共领域智慧化应用,建立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信息数据系统,加快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扩大社会服务资源供给水平,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第四节 数字赋能,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推动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支持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动农村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实现农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夯实农业遥感发展基础。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入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加快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数字化水平,引导医疗机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建立乡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深入推进隰县、洪洞县、大同云州区、高平市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创建工作。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和资源整合利用,推进乡村要素资源数字化,开展信息化助农行动。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建设数字乡村综合治理服务平台,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数字乡村样板。

第八章 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筑牢基础设施新屏障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国家安全战略,构建协同联动、开放共治的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加强安全预警检测,推动安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筑牢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屏障。

第一节 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信息安全防护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工智能新型防护模式,支持新型安全服务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技术设施“三同步”,实现多层级纵深防御,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安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山西省数据安全实验室,在新型认证授权、访问控制与责任认定技术、新型安全审计技术、信息隐形、量子密码、网络安全协议等“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上攻坚攻关;创新安全防护模式,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数据挖掘,对全网络中的用户、数据、应用等各种主体行为开展分析,建立画像,综合利用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逐渐提高数据安全技术防护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对网络监管、网络隔离、新一代身份认证、信息加密、态势感知等新型安全服务的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基础技术产品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全部纳入关键信息安全监管,确保网络安全防护设施与新基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建设完善山西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安全保卫平台,搭建省、市两级一体化数据安全运营中心,设立省、市两级网络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形成数据安全大脑,建立覆盖终端、用户、网络、云、数据、应用的多层级纵深防御、安全威胁精准识别和高效联动的安全服务能力体系。通过标准应用接口完成安全服务统一管理,对各种安全资源进行组合封装、编排调度,实现安全能力资源化,以服务化架构对外提供定制化安全服务,实现安全服务的统一注册、统一调度、统一监控。

第二节 提升稳定可靠运行水平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工作制度,推广应用信创产品,主动防控风险,提高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水平。培育网络安全服务优质企业,促进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

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响应。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响应,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进一步充实网络安全防护值守力量,严格落实7×24小时网络安全值班制度;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重要网络网关出口等关键部位设置网络流量安全分析设备,强化技术识别能力,对进出数据流量进行特征规则匹配,及时甄别处理可疑数据包,开展主动安全防御试点,逐步从基于威胁的被动保护向基于风险的主动防控转变,提高网络安全事件全面感知、动态预警、快速响应、精准定位、科学处置能力,保障数据安全,全面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加强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可靠性保障。继续加强网络枢纽、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骨干光缆线路、核心路由节点等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可靠性保障,增加对应传输、计算、存储等资源的冗余配置;鼓励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快速动态扩缩容,提升资源弹性扩展能力,做好容灾保障,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影响所承载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转,提升稳定可靠安全运行水平。

培育安全应用服务企业。鼓励IT设备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数字化转型企业等产业力量联合攻关,加快科技创新突破,推广应用信创产品和服务,提高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安全水平。促进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培养一批拥有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的优质企业。鼓励企业深耕场景安全,提升个性化、差异化安全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安全应用服务特色企业。

第三节 构建一体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管理,构建覆盖事前防范、事中监测和事后应急的安全保障体系,为信息产生、采集、传输、存储、提取、使用、销毁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安全保障。

健全网络安全监管制度。在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基础上,加强数据管理制度建设,研究编制数据分类分级、供应链权责划分、公共数据交换共享等相关地方性标准规范,出台重要数据安全检查评估办法,建立安全检查机制,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管理,将信息安全监管制度贯穿于数据全生命周期,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数据实行无死角、全覆盖的安全监管,确保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阻断报警,保障数据资源安全。

完善网络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作和政企合作,形成覆盖事前防范、事中监测和事后应急的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政务数据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山西省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市场监管数据安全,保障企业注册登记信息系统、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全运行;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覆盖专业人才培养与基层民众科普的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一批体验、培训、演练基地。鼓励全民参与信息安全维护,全面提升协同联动、联合预警、信息通报、追踪溯源、应急处置、协同防御的安全防护能力,构建全省一体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第九章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全面实施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省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由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省新基建工作,研究制定新基建重大规划布局、重要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新基建项目谋划储备、落地建设、竣工投运;统筹协调保障新基建相关要素资源和服务;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新基建工作部署和任务,强化纵横协同配合;协调推动解决新基建工作中重要事项和问题,协调争取国家新基建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

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和实施省级新基建规划,各地各部门要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指导,结合实际,落实省级规划各项要求,建立省、市、县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对新基建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地。工信部门、省通信管理局及通信运营企业牵头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部门牵头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密切协同、形成合力,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狠抓项目落实,实现各级各部门联动,确保新基建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估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科学分解规划的主要任务,做到全面检测、定期评估和及时预警。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评估,就各项任务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适时适度优化任务、调整目标,促进规划的有效执行和落地。

成立新基建创新联盟。广泛吸纳省内外优秀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参与,建立新基建创新联盟,充分发挥联盟桥梁作用,完善不同领域专家、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培训、论坛、慕课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搭建新基建交流合作平台,优化资源组合,激发新基建领域市场活力,着力提升新基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创新发展。

第三节 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修订重点行业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消除企业参与壁垒。创新监管方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针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等特点,采取柔性执法、审慎监管。优化精简审批事项,开展自我革命,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基金引导作用,组织实施新基建工程。加大信贷优惠支持力度,完善多级资本市场,开展1000亿元以上授信额度的新基建贷款专项,扩大中长期贷款规模,支持无形资产抵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政策,深化创新投融资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

推进人才保障。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支持,对关键岗位人才给予政策允许的最大优惠。完善弹性引才引智机制,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土培养并重。鼓励优秀企业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省内优秀高校开展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培育基地。针对性引进培养行业杰出管理人才和技术研发领军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队伍培养,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团队,促进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基建查看更多>工业互联网查看更多>山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