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会议正文

国家发改委原秘书长韩永文:推动新能源产业走出去 加强与海外市场合作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

2020-11-10 13:4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智慧能源国家发改委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论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推动新能源产业走出去,加强与海外市场良好合作离不开金融,尤其是科技金融的支持”。国家发改委原秘书长韩永文出席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论坛并作发言。

专题: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论坛

韩永文.jpg

以下为发言实录:

韩永文: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冬日暖阳的南京,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论坛隆重召开,我谨向此次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向江苏省南京市智慧能源产业联盟等组织为筹办此峰会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感谢。下面我就运用科技金融支持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谈几点想法:

我国新能源势头发展强劲,本世纪初,政府提出发展新能源的战略规划。20多年来,我国新能源生产、新能源生产技术、新能源设备制造有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与世界先进国家并跑,甚至引跑的形态。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发展智慧能源指明了方向,这将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19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2105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0468万千瓦。当年,新增风能发电并网装机2574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3011万千瓦,新增和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保持全球第一。目前,全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到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20.6%。据有关统计资料,在全球风能发电设备制造商前15强中有八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中,中国企业占据前十中的七个席位。中国风电产业拥有全球40%的产业链资源,完整的风电生产体系已经形成,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从光伏上游材料到中游组件,再到下游电站投资电站能力的国家,中国企业拥有全球60%到70%的光伏产业链资源。

科技金融支持新能源发展以及新能源走出去的困难

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科技的方式,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及其各种类型的基金等,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搭建平台,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阶段的科技企业一共融资支持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而新能源企业正是科技金融应该支持的重点对象。

目前,中国的科技金融发展不足,服务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和市场发展,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积极性还不高。

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瓶颈制约,但科技金融却还存在谨慎观望,亟待加强,有效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力度。

当前,科技金融支持新能源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是:

第一,科技金融法律和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不够健全,监管刚柔结合不足,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对称,沟通机制不健全,覆盖范围较狭窄,地域覆盖不均衡等。

第二,科技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力度不够。新能源项目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相对较高,防范现代风险和获取短期收益的考虑,部分银行对新能源的贷款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第三,部分风险资本对支持新能源产业持谨慎态度,虽然很多风险投资机构把新能源作为重点关注的产业,但受项目技术更新快,信息不对称,资本金来源不足,以及退出障碍等因素制约,部分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新能源持观望态度,特别是对生物制能源发展重视不够。

第四,新能源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制约因素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仍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虽然沪深股市已经形成了超过了百家上市企业的新能源板块,但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并且,许多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很难获得上市资格,而债券市场,尤其是科技债权和绿色债权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目前,部分上市新能源企业由于股票质押等原因,资金链处于紧张的状态。

对于科技金融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十四五”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功效体系和存储能力,未来我国高质量发展中能源依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应用新能源,建设与发展智慧能源十分重要。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

未来发展中,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新能源研究部门和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试点、推广和商业化应用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形成集群优势。

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以公共投资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投资方式,以及税收减免返还,财政贴息,事先补助,先增后补,以及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新能源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对于新能源对外投资,新能源产品出口实施免、抵、退相结合的税收政策,建立国际化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和发展支持新能源技术国际合作研发应用、担保和中介机构。在科研、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推进财政和金融支持的角色转换,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立投资基金,直接贷款,发行科技金融债权,开发绿色信贷产品等方式,将过去用在生产环节中的大量财政补贴转到高端基础理论,尖端创新应用科研的应用方面。

积极支持开展新能源基础研发和应用的国际合作,在未来发展中,一些新能源技术需要我们独立研究开发,有的新能源技术需要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在实践中,有的技术处于发展初期,有的处于成长壮大期,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技术形态,采取不同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在区域上,国家的支持政策重点应该向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的广东、新疆、浙江等五省八市,以及低碳试点城市倾斜。

2、运用创新思维创建“一带一路”科技金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筑互利共盈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生产设备制造,新能源生产等产业发展上具有比较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空间也非常大,我们应该用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通道和市场潜力,运用科技金融推动新能源发展加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

一是运用境外机构的境内帐户政策,为境外新能源投资企业开立境内帐户,为其提供离岸、在岸联动融资等特色离岸金融产品,遍地跨境结算与投融资。

二是依托自贸实验区制度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以人民币为计价的交易、结算、货币的新能源跨境科技金融服务。

三是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联合运用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建立亏损准备金制度,以及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抵质押品种的创新。

四是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和银行贷款,鼓励拓展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通过发行股票、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等方式,最大程度的释放资金潜力,多措并举,提高优质新能源企业核项目的信用评级。

五是积极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支持新能源的发展。

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新能源科技金融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科技金融资源内部贷款、投资债券、证券、租赁、保险等要素的互通,促进沿线国家开展新能源跨国科技和科技金融合作,提高科技金融资金流转效率,推进技术等要素市场互联互通,开展沿线国家新能源金融风险防范合作。

3,建立科技金融支持新能源走出去的平台

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的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盈。推动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加强和海外市场的产能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也将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推动新能源产业走出去,加强与海外市场良好的产能合作离不开金融,尤其是科技金融的支持。在此建议:

一是为新能源企业的境外融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科技金融要与贷款贴息、财政强补、风险补偿、税收优惠、政策采购、引导基金等财税政策相结合,提升新能源企业境外融资以及资产或权益的评估组织能力,试行为高科技新能源企业与境外资产和权益作为抵、质押进行境外融资,实现外保外贷。与绿色金融相结合,实施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益质押贷款,开展境外融资。

二是以科技风险投资支持新能源科技走出去。在新能源企业初创时期,市场评估价值不高,如果此时风险投资出资占比太大,不利于发挥新能源企业的积极性,特别需要政府引导基金的投入。要明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地位,鼓励境内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中国企业境外科技投资,政府适当支持风险投资,帮助民营新能源企业通过股权并购,在国际上获取知识产权、品牌和市场渠道。

三是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境外资产、资本合作专项金融产品。这里产业投资基金,境外股权投资基金,海外并购基金,对外并购基金提供境外投资专项贷款,支持新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外发行股票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探索境外资产和股权等抵、质押融资方向,这里专门为民营科技企业更外投资需要,分领域、分类型的股权投资基金和对外并购基金。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最后,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发言为北极星电力网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能源查看更多>国家发改委查看更多>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论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