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从盼电缺电到由电致富—可再生能源创新示范区张家口电网的发展巨变

2018-09-14 11:19来源:国家电网报作者:傅云路 方杰关键词:电力发展华北电力柔性直流变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间是记录历史的坐标,也是丈量发展的标尺。40年沧桑巨变,凝聚方寸之间。河北省张家口市从一个严重缺电的落后地区,发展到如今成为国务院批复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电力供应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见证了这40年的不凡历程,点亮了很多人的梦想,铺就了乡村振兴之路。

三个曾经熟悉的人,因不同际遇而变得陌生,但久别重逢的喜悦却撕碎了那层岁月的隔膜。说起家乡的变迁,三人憨厚地一笑:“我们三个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后来都是沾了电力发展的光才小有家业……这四十年就像是做了场梦。”他们的故事里,折射出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

35华里和30年的差距

王凯是张北县柳条坝村村民,他一直认为:35华里的距离可以造成30年甚至更大的差距。

柳条坝村距镇政府所在地小二台村35华里。在王凯心目中,柳条坝村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就是有一样不好——没电。没电的日子漆黑昏暗,看电影都是一种奢望。1978年,王凯家里开始为他张罗媳妇。有电村和无电村在媒人和女方家长心中的条件却截然不同。无电村的小伙要多付媒人介绍费和女方彩礼。那时,王凯意识到,电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村子里能有电。

“柳条坝村和小二台村距离35华里,因为地处山区,施工难度大,两个村通电时间差了三十年,造就了两个不同的发展年代。”说起这些,王凯还是满腹幽怨。

1986年,国家有了“自筹自支、集资办电”的政策,作为村干部的王凯带着乡亲们的嘱托请电力局来村里勘测。走了一趟后,电力局的同志摇了摇头说:“唉,不行!线路太长,你们掏不起这个钱!而且,10千伏分支拉到你们村太远了,电压太低,也用不了。”当时,35岁的王凯以为自己会在山村里黑灯瞎火过一辈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原华北电力有限公司实施“9511工程”,加快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缺电问题。柳条坝村通了电。通电那天,村里人一宿没睡,忙着捣鼓早已买好的吹风机、电视机,排着队立电视天线。供电所的员工也是一宿没睡,忙着给村民送电,并反复叮嘱大家要注意安全,千万别随便乱动电线……

有了电,村里的日子就有了奔头。麦子往脱谷机里一扔,金灿灿的麦粒就出来了;电磨装起来,白花花的面粉就有了……乡亲们都高兴坏了。

2003年,张北坝上风电迎来了快速发展,王凯辞掉村干部的职务,带着十几个乡亲外出建风电场、架线路,一干就是六年。因为风电场的建设,山顶上被生生地碾压出了一条路。2009年,政府对这条路进行了硬化,开辟了“百里坝头风景画廊”,也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草原天路”。想着柳条坝村离这条路很近,心思活络的王凯从中看到了商机。深思熟虑后,他来到“草原天路”旁开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开始建设,王凯心想:“坏了,要是项目建起来又不能通电那就全完了!”他立刻到供电所咨询接电事宜,供电所的员工答复:“没问题,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你交个书面申请就行了。”很快,“农家乐”接上了电。王凯的产业越来越大,后来和朋友合股搞了柳条坝假日酒店,成了小二台供电所的专变客户。2017年夏天,酒店一个月的电量两万千瓦时左右,一年用电量约11万千瓦时。这个电量已经远远高于小二台镇1978年的全年用电量。

助力贫困村脱贫致富

德胜村是一个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小村庄,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德胜村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艰难。

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学习,德胜村的刘忠成了马铃薯育苗育种的土专家,并成为附近村民共同的老师。刘忠说,德胜村虽然通电早,但麻油灯、煤油灯一直不敢扔,那时一个月有十天八天在停电。即使有电,也不能随便用,大家只有逢年过节才把40瓦的灯泡换上,一两百瓦的灯泡只能秋收脱谷时,在炒房、磨面坊和榨油坊用。

他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说:“这是十多年前用固定电话时使用的号码本,一直在玻璃板底下压着,后来搬家时拍下来的。”照片上,供电所的电话排在第四位。刘忠说:“只记得那些年常给供电所的同志打电话,一打电话他们就得去修电。后来,打得次数越来越少,再后来几乎不打了。不停电了,咱还打啥电话?”刘忠爽朗地笑了。

“虽然不打电话了,但这几年跟供电所接触却越来越多。”刘忠话锋一转,“易地搬迁改造,德胜村的6个自然村整体搬迁,电网配套工程是供电所的同志们加班加点抢下来的,没有电,我们住不了新房子。”

从1985年开始,刘忠先后为坝上农科所、张家口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的科研项目提供服务和支撑,成为了先富起来的那批人。2015年,为带动德胜村脱贫,刘忠被村干部请来担任村里微型薯育种项目技术顾问和微型薯协会会长。他说:“贫困村崛起全靠电帮忙!目前,德胜村产业脱贫的龙头有两个,一个是村级光伏电站,一个是微型薯大棚育种。这两个项目都和电密切相关!”

光伏电站跟电网企业的关系十分紧密,微型薯育苗是时刻离不了电的,插苗、淋水等7道工序全靠电动控制,而且大棚内的温度和排风设备全靠电调节。“那些幼苗很娇贵,一停电就会死掉。”刘忠一边展示手机上的微型薯育苗照片,一边解说着育苗、育种工艺与电力的关联。

2017年,德胜村扩大微型薯育种项目,新建大棚128个。为保证这些大棚能够及时投运、为贫困农户增收,张家口供电公司安装了三台大容量变压器,保证大棚用电设备稳定运行。当年,德胜村人均收入实现1.1万元,贫困村实现强势崛起。

屋顶光伏为村民增收

小二台村村民王贵江一边默默地听着两位的讲述,一边考虑自己该说些什么。“上学的时侯,我喜欢物理,尤其对电感兴趣。电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时它也会有危险。驯服了它,它才会老老实实为你服务!”

1984年,王贵江回村不久就当上了三个自然村的电工。王贵江清楚地记得,那时4个乡镇全接在一条10千伏的线路上,一有风吹草动线路就跳闸,村里三天两头停电。供电所的人四处拉梯接保险,一段一段试送,晴天一身风霜,雨天浑身泥水。

不久之后,国家大力进行农网、城网改造工程。电力供应足了,小二台村建起了面粉厂、油厂,大工厂逐渐替代了粮油加工小作坊。

2003年,小二台村终于有了35千伏变电站,充足的电力支撑起小二台村及周边乡镇蔬菜种植业、仓储业的发展,更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太子湖、花田草海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又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最让我自豪的是世界首座10千伏柔性直流变电站在我们小二台村建成投运了。德胜村的500千瓦光伏电站和亿利集团的5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就近接入柔性直流变电站,可直接供阿里云计算数据中心使用。”“乡亲们开玩笑说,咱村的清洁电能是为现代物流网龙头企业服务的。咱村的光伏电站‘打喷嚏’,他那边的服务器就得‘掉眼泪’!”王贵江复述着乡亲们讲的笑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15年冬天,在国家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大背景下,密切关注电力科技发展的王贵江利用自家屋顶、庭院建成了5千瓦光伏电站。2016年,王贵江的电站除自发自用外,还产生了8千余元的收益。他眯眯地说:“现在,我家种土豆一年有七八万的收入。光伏电站不仅给我带来了增收,还让我从一个电工当上了电网的‘供货商’,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

“四十年来,从盼电、缺电,到借着电力脱贫致富,最后再把电卖给电网。想起小时候的黑灯瞎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再想想现在带着妻子说走就走的旅行……”王贵江看着自家房顶和庭院,闪闪发光的光伏板与蓝天碧野交相辉映,满载的绿色能源通过一条条银线被送至远方,开心地笑了。

原标题:从盼电缺电到由电致富—可再生能源创新示范区张家口电网的发展巨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发展查看更多>华北电力查看更多>柔性直流变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