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智能变电站技术正文

110 kV全户内智能变电站接地网优化设计

2018-05-31 09:59来源:《中国电力》杂志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接地网接地参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全户内智能变电站占地面积小,入地短路电流高,虽然城区土壤电阻率相对较低,但接地电阻和地电位升仍难以降低。以某110 kV全户内变电站土壤模型为例,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110-A2-X1的接地网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时,通过分析设计规范对接地参数的要求,适当放宽接地网地电位升高的限值;基于CDEGS接地分析软件,分析不同面积和网孔尺寸的双层地网的降阻效果,以及不同数量和长度深井接地极的降阻效果,并对应用了双层地网和深井接地极的优化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和经济性比较。结果表明,与双层地网相比,接地深井虽然成本较高,但降阻效果良好,对于无人值守的110 kV全户内智能变电站,选取6口55 m的接地深井的降阻方式形成其接地网优化方案可满足各项安全性要求。

关键词:全户内智能变电站 双层接地网 接地参数 接地深井 优化设计

引言

接地网是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为站内电气设备提供一个公共的参考地,而且能确保故障情况下,运行人员和电气设备的安全[1-2]。在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新形势下,电网容量急剧扩大,系统短路电流故障水平越来越高,国家电网公司为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3-4]。接地网的设计需要考虑变电站基本情况、站址土壤电阻率和土壤特性等因素,因此在该典型设计方案中并没有给出接地网的典型设计方案[5-7]。全户内GIS智能变电站因占地面积小、噪音小和工作寿命长等优势在城市变电站建设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变电站面积的减小和入地故障电流的增加给接地网设计造成困难,单层接地网难以使接地电阻和地电位升(grounding potential rise, GPR)等参数满足文献[8]的要求,扩网又受到征地面积的限制。近年来,在变电站接地网工程改造中发现,除了深井接地极在降阻方面有显著效果外,双层结构的接地网能有效降低跨步电位差和接触电位差。福州城区110 kV变电站和500 kV香山变电站接地网改造中,双层地网均为覆盖整个变电站的方孔结构,其中福州城区110 kV变电站二层地网外延尺寸略小于上层地网,而香山500 kV变电站则略大于上层地网[9-10]。目前,在变电站接地网的改造工程中使用的双层地网大体有2种尺寸,一种是二层地网的覆盖面积可达到整个变电站大小,另一种是其覆盖面积与配电楼地基相当。在施工时,前者需要在变电站围墙附近开挖独立的沟道以敷设2层接地网,而后者则可与配电楼地基建设同时进行。由于接地深井施工费昂贵,从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角度来讲,在全户内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改造中,二层地网的面积及其网孔尺寸对降阻效果的影响是有必要研究的。

110-A2-X1是国家电网公司推荐的全户内GIS智能变电站标准设计方案,适宜应用在城区变电站的设计中[3]。110-A2-X1为智能变电站标准设计方案编号,其中:“110”表示变电站电压等级为110 kV;“A2”表示变电站类型为全户内GIS变电站;“X”表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而“1”表示110-A2-X1是110-A2-X类型方案中的一种,并将该方案编号为1。城区变电站一般容量较大,接地短路电流水平较高,并采用全电缆出线,导致地线对故障电流分流贡献下降,接地网入地电流水平较高,即使土壤电阻率较低,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仍不能严格降至国标要求。因此,对于此类变电站不能只关注接地阻抗一个参数,而需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另外,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运营方式逐渐趋向于无人值守,与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相关的参数可以相应淡化。为了保障接地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设计阶段进行相应评估,力求设计的接地网满足要求,以减少运维工作量[11-13]。

本文以某110 kV全户内智能变电站为例,在参考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110-A2-X1的基础上,采用双层接地网和接地深井组合的降阻方式,对其接地网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时基于接地分析软件CDEGS,分析不同面积和网孔尺寸的二层地网的降阻效果,以及不同数量和长度深井接地极的降阻效果,并对优化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和经济性比较,最终选取了安全性和经济性相平衡的接地网优化方案。

1 地网初步设计及其安全性分析

110-A2-X1典型设计方案采用全户内布置,主变、电容器、配电装置、二次设备等均布置在“一”字配电装置楼内,配电装置楼四周环绕4 m宽的站内人行道,站内右侧有消防泵房、消防水池等建筑。围墙内占地面积2 774 m2。其中,配电装置楼为地上2层建筑。变电站远景规划3台主变压器。110 kV侧6回全电缆出线,短路电流水平为40 kA;10 kV侧42回全电缆出线,短路电流水平25 kA。全电缆出线使分流系数大大降低,考虑最严重情况,选择分流系数为36%,则入地故障电流为25.6 kA,故障电流水平较高。主接地网采用不等距网格布置,水平接地网采用截面为120 mm2的铜绞线,垂直接地体选用直径14.2 mm的铜覆钢接地棒。某110 kV全户内变电站土壤模型如表1所示。

 

1.1 安全设计指标

在接地网的优化设计中,表征接地网安全性能宏观指标的特性参数包括接地阻抗、GPR、接地网电位差(grounding potential difference, GPD)、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等[14-16]。GPR指电流经接地网流入大地时,接地网与大地零电位点之间的电位差,GPR过高会使低压避雷器击穿;GPD指接地网通过电流时,接地网上不同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该电位差是造成二次电缆烧毁的主要原因。根据文献[8],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应满足R≤2 000/IG,接地电阻不能满足该公式时,可通过经济技术比较适当增大接地电阻。《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中将工频接地电阻限值放宽至0.5 Ω甚至5.0 Ω,R≤5.0 Ω时应符合要求:(1)对可能将接地网的高电位引向厂、所外,或将低电位引向厂所内的设施,应采取隔离措施;(2)当接地网升高时,考虑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的影响,发电厂、变电所内3~10 kV阀型避雷器不应动作;(3)设计时应采用均压措施并验算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施工后应进行测量,并绘制分布曲线[17]。

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的安全限值可分别按照式(1)和式(2)进行计算。

 

式中:Ut为接触电位差安全限值;Us为跨步电位差安全限值;ρs为地表层的土壤电阻率;Cs为表层衰减系数,ts为故障持续时间,取0.7 s。如表1所示土壤条件下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安全值分别是220 V和255 V。一般情况下,变电站户外场地宜敷设砾石、卵石、沥青混凝土和绝缘水泥等,厚度一般为10~35 cm。敷设沥青混凝土后,表层土壤电阻率可达5 000 Ω˙m,则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安全值分别为1 213 V和4 349 V。

全户内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方式逐渐趋向于无人值守,因此对接地网的安全性要求由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两方面逐渐转变为设备安全,设计接地网时进行安全评估的重点转移到设备上,即重点考察低压避雷器、110 kV及以上电力电缆以及二次设备的安全性,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的安全限值可以适当放宽。

GPR的安全限值需要满足条件:(1)满足一次设备也就是低压避雷器和110 kV电缆护层保护器的耐受;(2)满足二次设备及二次电缆的耐受要求。根据二次设备相关规程和技术规范规定,工频下二次设备的绝缘水平通常为2 000~3 000 V[18]。在二次接地网等电位连接的条件下,只要二次电缆是双端接地方式的智能变电站接地网的GPD小于2 000 V即可保证二次系统不受损坏。对智能变电站低压避雷器的GPR耐受值和单端接地的电缆护层保护器的GPR耐受值进行校验,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GPR安全限值。经校验,GPR限值可放宽至9.5 kV[19]。

1.2 地网安全性分析

根据变电站总体布置情况,变电站主接地网初步设计方案为埋深在地下0.8 m的矩形地网,网孔尺寸为6 m×6 m,面积为72 m×37 m,网孔交点处均有2.5 m短垂直接地极。经计算,接地网初步设计方案的接地电阻为0.59 Ω,最大GPR值为14.99 kV,过高的地电位升必然导致站内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超标,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次边角网格接触电位差最大值为1 476.1 V,远超安全值,跨步电位差最大值为1 215.5 V,站内跨步电位差满足安全性要求。站内最大地电位差只有247.57 V,满足国标中2 000 V以下的要求,对其二次电缆及二次设备不会造成损坏,因此在后续进行接地网优化时,需采取降阻措施,使GPR满足设计指标不高于9.5 kV的要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能变电站查看更多>接地网查看更多>接地参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