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报道正文

40年见证变电站运维赶超世界

2018-08-02 09:42来源:国网故事汇作者:国网君关键词:输变电工程变电站超高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78年深秋,武汉长江南畔近2000米长的高大的厂房里,数台巨大的轧机一字排开。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网故事汇” 作者:国网君

加热炉吐出一块块硕大的钢坯,一送上热轧生产线,转眼化为一匹火红耀眼的“彩带”,变成了整齐匀薄的钢板卷成品。

这便是1972年耗资40亿元引进的武汉钢铁集团1.7米轧机。

 

1.7米轧机投产后,在很长时间内生产不稳定、事故多,不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供电不足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78年,轧机试车时就要求电网拥有300万千瓦出力以承受其冲击负荷,而当时湖北全省的发电装机总容量仅254.38万千瓦。

没有稳定的电力保障,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在此背景下,国家批准建设我国首个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

 

1982年1月13日,中国电力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平武工程正式投产。

 

也是从这时起,我国有了第一批从事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检修的专业队伍。

就在这一年,郑汉明从技校毕业,加入了这支队伍。

 
 

“洋技术”,学会了就是自己的技术

1984年,摸爬滚打了两年的郑汉明,来到了人称“中华第一站”的500千伏凤凰山变电站做运维人员。

凤凰山变电站用的全是进口设备。变电设备、继电保护和通信设备分别从日本、法国、瑞典等6个国家的7个公司择优引进,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全进口设备质量好、不生锈、密封性高,但如何把这些“金贵”的“洋设备”维护好,成了最大的难题。

全进口设备确实好用,但是架不住“洋”字加身:全英文的图纸和界面难倒了所有人。

当年的设备也远没有现在这样的智能:监控系统一旦有报警信号,运维人员必须马上根据图纸查线,找出故障,再根据说明书维修。而这关键的报警信号也是英文的。

 

大伙傻了眼。那辈人大多是中专、技校毕业生,英文字母都不识几个。于是他们便买来英文词典,逐字逐句地翻译,再对照设备理解、消化。

那段时间,郑汉明完成日常巡检工作后,就拿着图纸、白纸和词典开始研究。

他先在白纸上把接线图临摹下来,随后对照英文图解翻译各个零部件的名称,再拿着万用表去设备区对着图纸找相应回路。

 

1985年底的一天,大雪下了一天一夜,设备区被皑皑的白雪覆盖。郑汉明拿着翻译好的几页图纸来到设备前,查原图、看相关回路、测量数据,忙个不停。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他的脖子里、雨鞋里都是积雪。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弄懂了回路。回到休息室,他才发现自己的手脚已冻得通红。年复一年,郑汉明落下了冻疮的病根。

每到冬天,他的手就会痒,有时候还会红肿,但他从来没跟家人说过。

郑汉明轮休的时候会接读初中的孩子下晚自习。

有一次孩子没戴手套,他把自己的手套给了孩子。冻伤红肿的手才第一次被发现。

 

就这样,郑汉明和同事们用了近十年时间消化“洋技术”,经过实际工作的积累,针对各类设备编制了相应运行规程并定期修编;还建立健全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设备台账和技术档案。

他们探索和总结出了中国第一代500千伏变电站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运维做到位,国产设备不比外国的差

1997年,三峡电力外送工程施工大规模展开,荆楚大地上的超、特高压变电站和换流站逐渐多了起来。郑汉明也投身到多个变电站的筹建工作中。

此时,已消化了“洋技术”的第一代超高压运维工们迎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进口设备维护检修难度大、成本高且周期长,在20 世纪90年代后期修建的变电站里,设备已逐渐更新换代,实现国产化。

但是国内厂家起步晚,未掌握核心技术,在一段时间内设备故障率较高。

如何及时发现并消除缺陷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钻研摸索后,他们提出“四心”工作法:发现缺陷要细心、跟踪缺陷要耐心、消除缺陷要精心、缺陷分析要恒心。

郑汉明常说,要做设备维护的有心人。长年累月的运维,让他对曾管辖的每一座变电站设备的工况、性能都了如指掌。不论是故障排查,还是缺陷处理,他都能“手到病除”。

 

2007年底的一天,时任500千伏咸宁变电站班长的郑汉明在巡视时发现,投运不久的主变压器出现油位下降的情况,这是主变漏油的信号!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主变安全运行。

他拿来测温仪,借助红外图像证实了主变油位下降的情况。连着3个班的运维人员在主变周边仔细巡视,却始终都没有发现明显的渗油点,地面也没有油渍。

大家乱成一锅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大伙不要着急!让我们一起冷静地分析一下。”郑汉明说:“大型设备的密封圈从热天到冷天有个热胀冷缩的过程,有密封圈的地方在秋冬季节极易漏油。我们来排查所有的密封圈。”

经过仔细排查,在主变外围的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柜里,他们找到了漏油点,果然是油阀密封圈出了问题。

 

大到主变刀闸,小到线圈螺丝,既要保证主网稳定运行,又要攻关国产化技术,这批人日以继夜、以站为家,逐步掌握超高压核心技术。

用上了外国人都觉得新鲜的设备

从无到有,再到超越。郑汉明他们作为先行者,又开始探索新的甚至国外都很少涉足的运维技术。

 

2017年夏天,湖北地区气温居高不下,用电负荷节节攀升。 此时,郑汉明担任500千伏磁湖变电站站长。他习惯性地在主控室检查监控系统和机器人后台数据。

突然,机器人后台里一条报警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条220千伏出线的线夹温度高达180摄氏度!

戴好安全帽,郑汉明拿着测温仪冲到设备区。抬手测量,果然如此。他立即向相关人员汇报并填报紧急缺陷单。

检修人员赶到现场,检查发现是线夹接线处的螺丝松动,接触不良导致高温。

 

检修人员说,发热点在线夹处,日常巡视测温很难发现。

郑汉明指了指正在巡视的机器人,说:“这是2014年投运的500千伏变电站巡视机器人。别看它小,看得可比我们几个人都清楚。这个缺陷能及时发现,可都是它的功劳。”

他和机器人的合作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

 

设备智能化后,变电站逐步实现了集中控制、集中运维,不但降低了运维成本,还提高了管理效能。

前几年,郑汉明有机会转到其他相对轻松的岗位,可他拒绝了。

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全国第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超高压运维人,亲眼见证并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超高压事业从起步模仿到世界领先的发展历程,对这份工作的感情早已融入血脉。

原标题:40年见证变电站运维赶超世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输变电工程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超高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