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市场分布式能源评论正文

孙祥栋:逐步实现去中心化的能源供应方式

2018-06-28 10:02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作者: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分布式能源能源行业能源互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企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塑造了城市的“雏形”,集聚经济则造就了真正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单中心”的城市里,集聚不经济的现象也随着城市的扩张不断增多,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持续上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断降低,城市整体的生产效率逐渐下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城市副中心的产生就是非常必要的,当城市副中心形成后,“职住分离”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居民的平均交通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交通拥堵的现象也会得到较好的改善,大城市病逐渐缓解,城市生产效率逐步改善,当前我国的一线城市以及大部分二线城市均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持续演化。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多中心”的城市不断呼唤能源发展的“去中心化”,为适应城市空间布局的新变化,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更为复杂。

传统“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能源消费经历了以 “以散烧煤为主的分散式化石能源消费”向“多种能源互补的集中受入式消费”的过渡。这个过程中,电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跨区输电网的持续发展,城区配电网的不断完备,可供消费的清洁能源占比快速增长,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空气污染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未来,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去中心化”,城市产业外迁要求能源流向 “去中心化”,具体来看:

能源供应方式逐步由单中心 “集中受入式消费”过渡到多中心“集中受入与分布供应并存式消费”。其中能源的集中式受入是城市能源供应的主体,主要考虑我国规模较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大且集中,而能源资源禀赋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市场与能源资源禀赋空间倒挂。但能源集中式受入的灵活性不强,很难满足城市空间结构在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程中对能源供应的多样化需求,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往往更加强调低碳、环保和智能,分布式能源则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清洁低碳等特点,更加契合城市副中心的发展需要,通过不同循环的有机整合可以在满足用户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并可克服冷能和热能无法远距离传输的困难。

此外,考虑到“多中心”城市的生产关系更为复杂,城市各“子中心”之间既需要考虑自身产业体系完备、职住平衡等问题,又需要考虑各“子中心”之间的产业体系分工、城市功能定位等新现象,城市各“子中心”之间的要素流动将更加频繁,信息流通更加充分,生产组织逐渐向“小型化”“智能化”过渡。这对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灵活性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能源品种(煤、油、气、电等)横向的互补性、纵向的(能源、电网、油气输配、储能等)协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能源流向将逐渐双向互动、供需双方将实现更为充分的实时互动。

“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而是指城市发展将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城市的多个“中心”之间优势互补、产业互动,这就要求能源行业的供应灵活水平大幅提升,分布式能源将快速增长,城市能源网需要更加坚强、更加智能。

(作者系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原标题:孙祥栋:逐步实现去中心化的能源供应方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分布式能源查看更多>能源行业查看更多>能源互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