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用户侧储能爆发具有必然性 电网侧与用户侧储能界限正在模糊

2018-01-18 17:43来源:北极星储能网关键词:储能储能市场储能国际峰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天主要是介绍一下我们商业模式报告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得到的一些初步结论。

提到开展商业模式研究报告的背景,不得不提的是在去年开展的经济性研究。我们商业模式研究是经济性报告的一个延续,也是因为我们在经济性研究当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对储能在工商业用户侧可再生能源发电,调频辅助服务,延缓输配电网络投资等领域都做过一些收益点的分析和经济性测算,也发现了储能在这些领域的收益状况不是很好。商业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简单梳理,一个回顾小小的成果,另一个引出做商业模式的背景。

储能商业模式分析

首先,在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通过我们的梳理发现储能现在在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能够实现的收益点,主要还是现时段的气变电存储,有一些老光伏电站,比如西藏和青海开展的项目已经利用老电站比较高的上网电价做气电的存储,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回收期比较长。另外我们看到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变网领域,帮助降低电站被考核风险带来的电量多发收益,被考核风险降低的收益通常是比较少,而且难以有效评估。另外优先调度带来的电量多发限于东北个别风电场,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另外带来的价值点,提高跟踪计划力、改善电力输出质量,以及为整个电力系统带来的一些增值的价值,比如说火电备用容量的减少以及环境效益等等,目前还没有补偿机制来给储能的这些价值给予合理的补偿。

一方面是储能的高成本,另外一方面是这些无法获得补偿的价值,使得储能在这一块的推动都比较困难。无论是用户投资,还是储能厂商投资+运营的这种模式,对于任何一方来说投资压力都很大,而且对于用户来说动力也不强。

在用户侧,大家都比较熟,储能现在的一个收益点,就是峰谷价差带来的套利,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峰谷价差还不是特别的合理,导致这一块,单靠这个收益点的投资回收期还比较长,通常在7到9年,另外储能能够带来的这些需求响应的能力,以及带来的最大需量电费削减的价值,目前由于这方面政策的缺失,也导致这两块收益比较难获得的。

这一块目前采用的商业模式仍然是用户投资,或者是厂商去运营,或者是厂商自主投资+运营。仍然是一个前期投资压力比较大,风险比较高的一个商业模式。

另外在调频辅助服务领域,由于能够大幅度改善火电机组调频性能,带来日补偿费用提高,目前这块回收投资期比较理想,基本上在5年以内。但是同样的这一块的商业模式,也比较单一,现在主要是开发商投资+运营的模式。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全部由开发商来承担,业主主要提供场地和电网接入,运行收益双方进行分配,这种单一模式要求开发商投融资的能力比较强,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这也导致这方面项目推广比较缓慢。

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国内的各个领域储能项目的开展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国外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比方说美国GCN,以及Stem为代表的需量电费管理模式,这两家公司是通过基于他们当地的分时电价机制,通过安装和使用储能,帮助用户节约需量电费,同时还可以获得储能安装补贴,并参与储能需求响应这些项目或者是计划来获得效益的叠加,解决储能单个收益不足以覆盖成本的问题,另外我们也看到德国的公司,他们开发的共享电力社区的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拥有共享电力的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可再生能源发电交易,他们只需要每个月支付19.9欧元,一方面可以享受电池购买的优惠,另外一方面他们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购买低于网购店大概25%的电力,同时获得一些免费维护或者光伏预测等等这些服务。另外,用户还可以申请德国政府给予光储分布式补贴的政策。其实这个模式是用户比较愿意参与的,因为用户的收益点比较多样,用户比较有动力。

另外还有一个商业模式,我们也看到,爱迪生公司和GI  energy公司合作,同时这两家公司还优化了产业链,将用户纳入到整个收益链当中,但是它摒弃了传统的帮用户节约电费的模式,而是通过场地租赁,来把用户引入进来,这样方便结算,也便于用户的参与。当然我们看到国外的这些商业模式已经在陆续的形成,可能他的商业模式基于当地的电价以及自由的电力化市场,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对国外商业模式以及背后的原因的分析来给我们正在进行电力市场改革的中国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帮助用户去评估在电力市场改革过程中,或者是这个过渡阶段中国可能会构建出哪些可行的商业模式,以及面临的一些机遇和障碍。

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我们会覆盖5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会分析一下推动储能多元化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包括电网结构的重塑,用户需求的改变,以及电力产销者的出现。

第二部分我们会分析一下影响储能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比如说法律或者政策对储能资产的定义,储能资产所有权。

第三部分我们会根据所有权的不同,安装位置的不同,模式创新点的不同,对于现在市场当中存在的一些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分别对每个类别的商业模式分析他的收益来源,调度权分配,优缺点等等。同时还会分析主导这些储能商业模式的市场角色。

第四部分,我们会有一些案例分析,业绩案例分析,我们会选取不同的市场角色主导的储能商业模式来进行分析,包括输配电运营商,就是电网像国外的输配电运营商,他们开展的储能商业模式,以及可能中国未来也会出现的这些市场角色,收电公司,公共事业,国外他们的这类的公司,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模式,这里主要选取联合爱迪生公司和德国的一家Lichtblich这家公司。

最后一部分我们结合这些案例分析,来评估中国构建可行性商业模式可能会面临的一些机遇和障碍,包括储能技术本身方面的,包括电力设计,电力市场设计以及相关主体方面的,包括政策和监管方面的。

储能商业模式的五个结论

下面跟各位分享一下5个初步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储能及其商业模式是在多种因素下,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出现的。首先第一个因素电网结构的重塑,目前像欧洲跟美国很多老旧机组的关闭,以及新的可代生能源机组的不断安装,电网结构中发电资源位置的变化和电力供应结构的改变驱动电网进行重塑来适应这种变化,而储能是支持电网进行重塑的一个重要的支撑技术。

第二个因素是用户需求的改变,以前用户的需求可能就是一个稳定的电力供应,但是现在用户的需求可能已经升级,它有降低电费的需求,甚至还有额外收益的需求。而储能在帮助用户提供能量以及需求响应的同时,能帮助用户满足这种需求。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新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出现。用户需求的满足,其实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电力市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电动技术成本,电池技术成本与性能的突破,以及云平台、大数据、智能管控等技术的出现,都支撑了这个商业模式的出现。

第四个趋势是电力产销者出现,是近几年出现的名词,是拥有分布式发电资源和储能系统电力用户,这个电力产销者的出现导致以前单向电流的流动和交易,向双向和多向的电流流动和交易,储能是支撑这个转变的重要的支撑技术。

第二个初步结论是,用户侧成为多元化商业模式集中爆发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通常储能去开展应用,都是集中在一个单一的来源来开展的,但是当政策允许,尤其是当不同的储能需求不同时出现的时候,效益叠加的动力就比较强。

而这种效益叠加,通常会发生在用户侧,这个也是目前近几年呈现的一个现象。我们根据RMI的研究报告可以发现他们这个报告就提出说,储能系统越是靠近用户微电力系统提供的服务就越多,洛伊当一个储能系统装在用户侧的时候,他能够最大化的去发挥它的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是基于用户去开展效益叠加。目前像德国和美国用户侧的商业模式的出现也都是基于此而出现的。

第三个结论是不同的市场主体在主导不同的商业模式时具备不同的优势。比方的公共事业单位,他们在平衡供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具有比较丰富的用户资源,他们如果在此基础上去运营储能资产,能够比较具有优势的抢占先机,能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是围绕储能和数字化产品设计能源服务解决方案的一个新晋参与者,他们是以云技术和智能管控技术为依托,他们更易于缔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另外国际市场上比较活跃的是市场角色是独立储能运营商,他们是专注于储能,对于储能的认识更深刻,是储能项目跟储能开发模式的一个深耕者,他们跟其他的市场主体的合作也更为灵活,也就是推动了很多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出现。

第四个售电公司,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售电公司,国际市场上售电公司,他们凭借着掌握的用户资源,他们了解用户的电力消费情况和需求,现在将储能作为他们服务的内容,推出新型的商业模式。

第四个结论是有的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可能要求电池所有者只能拥有单一的收益来源,这其实是阻碍了储能资产的优化应用以及多重收益的获得。目前有的国家对储能资产定义方面,考虑到这些决策的不同,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将储能资产定义成发电资产,这就导致了输配电运营商其实是不能拥有发电资产的,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在考虑说,要开放一个特例,如果你是为了缓解你的输配电投资是为了提高你的电网现代化,在受管控的业务范围之内,你可以拥有,这种情况下限制了储能多数一个能够提供多元服务的的产被充分利用造成的这样一个限制。

第五个结论是,电网侧的商业模式与用户侧的商业模式相辅相成,界限正在模糊。现在市场上各种商业模式很多,但是目前采用的最多的一种商业模式,在电网侧这一块主要运用的比较多的是输配电系统运营商跟第三方去签订协议,去采购服务。这个模式同时也是用户侧去参与电力市场的一个渠道,这导致了双方通过虚拟电场或者是提供辅助服务的形式,去融合,去相互突进的一个动力。

以上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的“储能市场年度展望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成果发布会”上CNESA高级研究员岳芬的发言速记整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查看更多>储能市场查看更多>储能国际峰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