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推动特高压高质量发展稳定社会预期加速复工复产

2020-06-02 08:47来源:国家电网报作者:刘俊 徐沈智 焦冰琦关键词:国家电网特高压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心提示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加速恢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一揽子举措全力服务“六稳”“六保”。其中,一系列特高压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复工建设,对稳定社会发展预期、带动上下游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围绕特高压发挥的多重积极作用开展深入解析,建议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特高压高质量发展。

复工复产进一步提速扩面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自1月底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呈加快恢复态势,经济社会运行得以逐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

当前,在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境外疫情输入性风险大幅增加的形势下,我国消费、外贸出口一定时期内仍将受阻,扩大内需成为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的关键。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市场预期稳定,是优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和稳定就业大局的重要抓手之一。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复工建设,将稳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和中间供应商的发展预期,按下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快进键”。

我国经济正步入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在以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复工复产提速的同时,需要统筹协调好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调结构”两者间的关系。一是注重应用新技术。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以5G、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大显身手。5G低时延、大带宽、高可靠性的信息传输能力和物联网等技术可为政府和企业引入更为精益化的生产方式,带动管理效率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高耗能等传统行业将逐步进入峰值平台期,高新技术产业经济附加值高,具有超强生命力和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三是形成多投资主体的合力,使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主体更为多元化,相互补充、联合发力。例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在特高压领域实施,青海—河南、白鹤滩—浙江等特高压直流工程项目已成功向社会资本开放,投资主体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和影响力显著。

特高压为促进清洁低碳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特高压作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可有力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在稳增长与惠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同时,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与持续提升,特高压在优化能源电力结构、改善东中部空气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

特高压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拉动作用显著。特高压建设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全面提升国内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水平,实现我国交、直流设备制造技术升级和关键设备国产化,促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高压装备产业链发展。以今年2月开工建设的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为例,该工程总投资185亿元,预计工程建设将直接带动设备生产规模约1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超过700亿元。

特高压提升了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范围和水平。自国家正式提出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以来,特高压交直流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依托特高压技术已建成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24项,输电能力超过1.4亿千瓦,支撑清洁能源装机超过7000万千瓦,累计输送电量约1.8万亿千瓦时,其中西南地区送出电力100%为清洁能源。201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4.3%,其中西电东送清洁电力的贡献率约占20%,特高压输送清洁电力的贡献占比超过50%。

特高压缓解了东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压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重点区域新增用电量主要依靠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外送电满足。据国网能源院能源电力规划实验室测算,预计到2020年、2035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西电东送年送电将分别超过9000亿、2万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东中部煤炭消耗约3.8亿、8.0亿吨,减排二氧化硫约22万、50万吨,减排氮氧化物约23万、52万吨,减排烟尘约5万、12万吨,对东中部电力行业PM2.5减排的贡献约28%、47%,其中特高压输电贡献占比预计将超过60%、80%。

特高压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东中部地区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特高压不仅控制了煤电建设规模和煤炭消费总量,还推动降低了东中部地区的用能成本。截至2019年年底,华东电网受入区外电力流共6110万千瓦,占到最高用电负荷的20.1%。迎峰度夏期间,复奉、锦苏、宾金三条特高压直流满功率运行,将西南清洁水电源源不断送往华东,输送电力达到2160万千瓦,每年送电超过1000亿千瓦时。初步测算,目前东中部地区每年可节省用能成本500多亿元。同时特高压输电也有利于帮助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破解贫困区域发展瓶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9年,四川和西北五省(区)全年累计外送电量近3000亿千瓦时,占全年发电总量的22%,其中四川、宁夏、甘肃外送比例已达到34%、37%和26%。

自3月以来,±800千伏青海—河南、雅中—江西特高压直流,张北柔性直流,1000千伏蒙西—晋中、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复工。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提出2020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811亿元,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将达5411亿元,极大地稳定了社会预期和发展信心。

从多方面进一步推进特高压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特高压高质量发展,应始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以特高压、超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电力格局,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优质电力保障。展望“十四五”及中长期的特高压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统筹发展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未来东中部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但煤电建设和煤炭消费量依旧将受到严格控制,新增用电需求将主要依靠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和区外来电满足。特高压直流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占地少,依托特高压直流输电是缓解华北、华东、华中等受端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随着区域电网承载的省间功率交换需求日益扩大,亟须形成区域特高压交流主网架,以提升大电网的功率交换能力,实现区域内部的大容量协调互济和事故支援。

二是持续提升特高压输电利用水平。综合应用技术和市场手段,统筹协调送端电源建设和受端市场组织,推动送受端形成长期输电协议,稳定双方发展预期,送端尽可能汇集更高比例清洁能源,受端实现更大范围的电力灵活疏散。建立健全跨区跨省电能交易组织机制,统筹协调送受端调峰和清洁能源消纳需求,扩大清洁能源的配置范围和消纳空间,充分发挥特高压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平台作用。

三是深化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特性研究。随着特高压交、直流规模逐步扩大,我国主网架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网络安全与自然灾害等新旧风险因素的交织叠加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将呈现出新特点。因此,亟须加强大电网特性研究,完善稳定控制策略,系统解决短路电流超标、潮流重载等问题,合理分层分区并有效推进系统保护建设,持续完善“三道防线”,防止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

四是推动特高压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设和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对系统调峰、实时平衡和协调控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深度挖掘包括特高压在内电网设备的数据资源潜力,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带动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五是持续开展特高压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包括套管、分接开关、特种导线等在内特高压设备的国产化、可靠化和规模化工程应用,使我国特高压技术由整体领先顺利过渡到核心关键技术全面领先,推动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原标题:推动特高压高质量发展 稳定社会预期加速复工复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家电网查看更多>特高压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