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评论正文

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思考:电网企业真正了解客户吗?

2019-10-24 09:03来源:南方电网报作者:周慧之 冯洁关键词:数字南网电网企业电力工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已占中国GDP的三分之一。“数字中国”建设也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站在数字洪流面前,投身其中是电网企业的必然选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电力工业在历经数字化锻造后,重构的不仅是能源产业链的生态,还将影响并惠及整个实体经济。电网数字化,终将带动产业数字化。

时代变了,需求变了,电网求变

在广州的目录电价表中,电网的客户被划分为大工业、一般工商业、稻田排灌和脱粒、农业生产四大类。有了用户类型,再根据不同电压等级和城市用电的平谷峰时段,客户的购电价格会有所不同,这是监管部门为便于对公用事业价格统一规制而打下的简易标签。

但是,电网企业真正了解客户吗?

曾几次拜访阿里巴巴总部的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部综合处处长易勇强的感触很直接,“2012年,阿里为其3亿用户画像贴上的标签数量大约是几千个。到了2015年,其6亿用户画像的标签数量飙升到数万个。”丰富的数据催生了精准搜索和个性化的商业推荐,例如2018年“双11”90%的交易额来自标签和推荐技术。

用户画像兴于电商领域,作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工具,已为金融、电信等诸多传统行业借鉴。其背后,是一个中国消费全面升级的时代。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消费者的需求不再是一味追逐低价格,而将更加注重品质、体验与可持续性。谁能提供更具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换言之,谁更懂客户,谁就更能捕获客户的注意力。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能源行业。

电改呼吁电力回归商品属性,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加快到来,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技术趋于成熟,分布式及多能互补等供能模式的多重变化,正在悄然塑造全新的坐标轴。展现在电网面前的需求象限,已经发生了改变。

南方电网公司内部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判断是,“互联网带来用户需求的蜕变,未来用户将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互联网特征,如个性、高效、便捷、智慧等。以用户对能源的需求为例,呈现了数字化、清洁化、个性化、便捷化、开放化五个特征。”

时代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已经挑战了电网企业输配售的传统业务模式。如果电网与客户的互动,仅限于报装、缴费、维修或电表更换,那么极有可能面临客户的流失。电网对这一变化有充分的认识。感受到危机的还有供气、供热等传统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发电企业,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的新方向是综合能源服务。综合能源服务正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供能方式转变,而且看重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供能服务。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的总结,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以化石能源以及水电、核电为主力的大机组、大电网的模式,正在走向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骨干电源与分布式电源结合、主干电网与局域配网和微电网结合的模式。与此同时,配电网的单向电力流正在转变为分布式能源广泛接入的智能配电网、微网、双向能源电力流。单一电力服务正在发展为综合能源、电力和信息服务融合的多样化服务。

1月14日,南方电网公司印发的《关于明确公司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供电+综合能源服务”是电网的业务方向之一。除此之外,电网还将利用能源大数据研究客户消费行为特征,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和行业发展,为客户经营发展、能源交易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服务。

这一业务方向并非无源之水。电网企业手握大量用电、缴费、设备等数据,具备提供多元服务的基础。但如何将数据转化并细分,从而能针对不同特征的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能源服务解决方案,才是更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电网的数据外延性很强,不仅能用于自身客户,也能为税务、海关、公安等政府机构所用,产生服务社会的公共价值。

比如,电网曾通过持续监测某区域夜间低谷时段用电量波动情况,锁定用电反常增加的用户,最终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制毒案。电力数据对于判断住房空置率,以及协助社区掌握独居老年人的安全状况等,都有先天优势。

此外,电动车车主的充电行为,电力市场参与者的购售电行为,各类用电主体的信用记录等,反过来能丰富电网用户画像的标签,并蕴含着新的应用可能,跨界已经发生且势不可挡。

因此,要跟上客户需求,并服务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大图景,电网需要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场景体验,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设备制造商、能源生产商、配售电商、能源增值服务商、终端用户甚至政府,发生更为深刻的互动,从中洞察生态圈玩家的用户特征和需求痛点。

从卖产品、卖服务到建平台、建生态

南方电网战略决策层已经嗅到了变化中的危与机。

2018年年末,南方电网公司内部举行了一场面向总部各部门、分子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座谈会,“转型”是这场会议的关键词之一。会议强调,“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演进,公司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电力工业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全球新旧动能转换期与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并驱,数字技术和新能源、储能技术几乎同时来到拐点,能源互联网与ICT企业的产业互联网战略发生交织。加上能源体制改革的激活与催化,令电力行业的新模式、新玩法正在酝酿无限可能。

对于处在能源产业链枢纽位置的电网而言,是考验也是机遇。电网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原有单向电力流、单一电力服务的模式已难持续;踩准新业态的步伐,在输配电价监管以及降电价的多重压力下,电网企业将有机会找到新的利润增长极。

对电网而言,充电桩、车联网、光伏云、产业链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均吸引了诸多非传统玩家参与。在内涵更为广泛的综合能源服务市场,阿里、腾讯、华为以及海尔、格力等跨界巨头的身影,开始高频率亮相其中。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目前能源互联网还没有“巨无霸”出现。BATH在能源领域的实力还比较弱,主导产业互联网的往往是行业龙头或控制性强的企业。但如果行业龙头始终没有行动,坚持3—5年或许没问题,5—10年后一定会被颠覆。

“什么都没做错,却被时代打败”的创新困境,在科技大爆炸的几十年里曾反复上演。留给“领头羊”们的教训是,唯一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性。

“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抉择。”南方电网公司2019年年度工作会上,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对台下的职工代表说,“失去了机即是危,克服了危即是机。”

在孟振平看来,数字化、互联网、集成化、虚拟化以及循环共享经济,已经让物理意义上的世界扁平化,竞争优势越来越不单纯依靠压低成本,而是靠功能性和创新力,规模经济的相对优势将被削弱,掌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通过智能系统的引导来运行大型平台的能力,将决定企业的力量。

抉择过后,南方电网公司确定了全新的“三商转型”战略,即推动南网向智能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三者逻辑关系递进又有所区别,打造电网“数字化底座”则贯穿其中。

与“三商转型”一脉相承的,是南方电网竞争策略的同步变化,即从“产品、服务战略”转变为“平台战略、生态构建”。

平台、整合、生态,已经成为南网新战略新思路的三个关键词。其内核逻辑在于,相对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南网今后将更为看重自身整合能力、集成能力的塑造。这是因为,无论是数字新技术,还是能源新技术的到来,都将改变原有生态系统,而新生态意味着新玩家的出现。以搭平台、建生态的方式,整合和集结优秀的玩家共创,已经成为各领域企业转型的共鸣。

比如,一方面,电网可以考虑将自身的客户资源、体量规模、现金流以及数据资源等优势,赋能于产业链上下游,以实现要素优化组合;另一方面,电网也可以选择集成技术、集成渠道、集成产品的方式,来推动“开放合作、互利共生、协作创新”。

为推进转型战略落地,南方电网已制定《向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转型的意见》,其中就包括对数字技术的整合发展思路。早一步,南方电网公司还发布了《人工智能与业务深度融合转向规划》。

牵一发而动全身。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涉及技术、生产、管理、运营、组织结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全方位变革的整体工程。站在全局高度统筹数字化转型颇为关键,为此,南方电网在顶层设计的棋盘上迈出了强化的一步。

原南方电网公司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网络安全和数字南网建设领导小组,是执行南网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总体布署的最高决策机构。这一小组由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担任组长,南方电网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曹志安担任常务副组长。

如此高规格配置,“数字南网”也进阶为南方电网“一号工程”。

适配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传统企业发起数字化转型的必备环节。6月5日,南方电网公司进行总部组织机构优化调整。例如,取消原信息部,设立数字化部,作为南网数字化转型的牵头职能部门;根据业务属性与关联性,进行多个部门的整合重组;强调不搞事业部或准事业部,以理顺职能部门角色定位等等。

在技术解决方案合作方的选择上,电网也一度感到纠结。与BATH等八家企业分别探讨沟通后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家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都很难独立承担数字南网的建设。

南方电网数字化部信息化处副处长梁锦照解释,电网与互联网科技企业不一样,互联网业务属于短链条业务,应用框架相对比较简单,可复制性强。但电网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系统,业务关联度比较大,业务链条很长,数字技术与传统业务的融合是比较大的难点。

考虑到电网业务的复杂性,公司数字化转型需要和外部ICT企业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广泛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数字南网”建设。“没有太多经验可循,需要努力探索。”梁锦照说。

7月,南方电网在原鼎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整合南网科研院智能电网研究所、智能用电与计量技术研究所、信息通信研究所等力量,挂牌组建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数字电网研究院”),作为南网自有的一支数字化研发力量。

自上而下的战略决心有了,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有了,组织结构的同步调整也在变动中。接下来,在搭建数字平台的过程中,如何围绕公司战略转型,以客户需求、业务痛点为导向,找到技术与业务的一个个价值闭环,用技术提升业务效率、业务反哺技术成长,则是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所在。

数字赋能电网,电网赋能生态,生态反哺数字

数字技术赋能电网企业,电网也将开放能力,赋能于技术迭代与生态系统。能源生态的数字化,是南方电网与外部各类主体建立连接、互动、协同关系的主要方向。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找到能实现多方互利的切入点。

数据、资本、平台驱动,是推进能源价值链整合和生态系统构建三大重要纽带。

数据流通具有无边界性,当与其他要素在数字世界里碰撞时,数据又有极强的融合性和价值的倍增性,往往是促成合作的关键纽带。南方电网数字化部大数据处负责人陈彬告诉记者,“数据是打通所有企业跨界共享最重要的途径和资源。”

局部尝试已提上议程。7月初,一封名为“电网调度AI邀请赛”的邮件,发送到多个技术团队手里。邀请赛的题面是,利用AI算法对南方电网、广州电网、贵州电网和海南电网进行日前计划和月度计划的统调负荷预测。

为此,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作为组委方将提供南网全网10年历史负荷数据、37个地区10年历史气象数据,以及算法平台、可视化展示等工具。另外,实验室资源与场地由南网科研基地提供,初赛已于9月19日启动。

这是国内第一次将电网调度的部分实际运行数据共享给外部团队做开发。

“过去的开发都是基于模拟数据,这一次是真正将公司的数据资产拿出来做应用。”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自动化处处长胡荣表示,赛事是基于南网的调度云平台进行的,数据会保留在本地,不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主题设置有何考虑?“负荷预测是未来整个电力市场运作的起点,是电网运行与电力市场结合的一个点。”胡荣解释,负荷预测的应用是各方都需要的,是最为经典的应用。

除了电力市场利益相关方,不少非电力企业也在挖掘电力数据的应用空间。如果没有数据支撑,很多创新只是空想。“这是一种共创的方式。”在胡荣看来,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开放的平台里集百家之长,实现多方碰撞。

电网之所以拿出部分数据来共享,正是看到了数字时代的共享本质,同时也希望释放出一个信号,召唤产业链上的创新主体、中小微团队,在技术研发上向电网的应用需求靠拢,并为反哺电网应用升级提供新思路。在此过程中,电网提供IT资源和数据资源,创新者以研发技能说话,最终凭借实战中的表现检验成果。

最终入选的28支参赛团队,既涉及发电、配售电、自动化系统、电网系统企业这样的产业链玩家,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互联网创新企业等多元主体。作为邀请赛组委会专家的梁寿愚表示,“这是建生态的第一步。”

不过就本次AI邀请赛来说,初衷更多是检验相关创新技术的可行性和成熟度。是否能形成更常态化的开放平台与生态创新机制,还有待于下一步进展。

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选择以“开放实验室”的方式,迅速建立空白领域的生态合作。毫无疑问,这对于在全新领域的技术推广起到助推作用。

例如,华为在全球多个城市布局的OpenLab,就是为来自各行各业生态合作伙伴提供所需资源的开放平台。华为的平台资源,具有更低的开发成本、更强的交付水平、更高的行业影响力等特点。

最新一个案例是,华为与深圳供电局已经携手成立ICT联合创新实验室,这是华为在国内电力行业的首个联合实验室。2019年9月,该实验室孵化出行业首个基于前端智能识别卡的输电视频智能巡检系统。

其中,深圳供电局与华为共享的是输电设备的历史缺陷图片,并提供自研算法。ICT不断迭代的新技术需要寻求应用基础,而电网丰富且大规模的场景提供了极好的试验田。对加速电力应用型科技的孵化、培育而言,是极佳的协作研发模式。

“电网的一大优势是引导需求,引导创新的方向,引导环境的互动。”一位业内人士说。

一边是电网通过采集终端数据,以及生产、管理、运营的云化,不断滚动沉淀新的数据,另一边是创新研发者基于此进行更为贴近业务需求、市场痛点的应用开发。平台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这也是ICT领域主流的建生态模式。

一旦涌现出优质的科技研发成果,电网可选择以投资、孵化项目等方式给予资源上的支持。显然,资本是“建生态”的另外一条重要纽带。



原标题: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数字南网查看更多>电网企业查看更多>电力工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