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路上的科技创新

2019-04-26 09:27来源:南方电网报作者:何石关键词: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特高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月15日至25日,广州、兴义、罗平、昆明、六盘水、贵阳、南宁……11天、7座城市,飞机、火车、汽车,记者们每天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

“什么是柔性直流?多端混合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引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一路走来,记者们都非常关注西电东送路上的科技创新,不时引发一场又一场的讨论。

从“站着看”到“领跑者”

“2000年,天广直流工程投产时,连马桶都是外国进口的。”采访途中,这样一句话,反复出现在南网人口中,言语中透露出浓浓的不甘。

彼时,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就在特高压输电领域有所建树。1985年,苏联就建成埃基巴斯图兹—科克切塔夫—库斯塔奈115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线路全长900公里。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国只能“站着看”。

2010年6月18日,云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项目,标志着中国输电技术水平从落后世界20余年一跃到全球领先的实力蜕变。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工程成套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超过62%,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和制造了13类73种主要电气设备,形成行业标准38项。其中,低端换流变压器、换流阀、控制保护设备等全部由国内制造,极大地拉动了相关领域的中国制造。

采访中,光明日报的记者感慨道:“南方电网能够在短短数年之间,成为国际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领跑者,使之成为中国的一张‘金色名片’,这离不开南网人的努力和执着。”

中国电力报记者也感触地说:“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变革无以图自强。近年来,我国的输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光在国内实现了能源跨区域运输,而且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逐渐影响到海外。”

“硬核”南网

4月19日,经过近3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记者们来到昆北换流站,这是乌东德直流工程的送端站。烈日当空,刺得人睁不开眼,却有1000多个工人正在施工现场忙碌。

作为世界首个特高压大容量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直流工程容量超过现有世界上最大容量为600万千瓦的特高压多端直流工程——印度东北—阿格拉输电线路工程。多端直流相对常规直流,打破线路仅连接两点的固有模式,形成一条线上多点连接布局。例如在广西,直流电可以落地300万负荷,但是如果未来供需关系发生改变,广西可以从受端变成送端,线路更具灵活性、经济性。

“目前处于施工季,24小时连续施工,昆北站土建施工进度已完成27%,整个项目进展顺利。”据超高压公司乌东德直流项目部昆明分部常务副经理张介绍,“目前我们看到的工地只是项目的冰山一角,这背后还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那就是来自科研院、超高压公司和总调的专家们,在幕后进行的科技攻关战。”

4月21日,记者们来到贵州六盘水的梅花山上,在这里,有一群“冰语者”,在海拔2600多米的山上坚守11年,在防冰减灾重点实验室里,破译着“冰雪密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晓红都是这个团队唯一的女性。她告诉记者:“研发直流融冰装置那段时间,大家满脑子都是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每天争论不休,甚至连做梦都会梦到图纸。”

日前,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大电网会议上,南方电网特高压混合多端直流、深井接地极等多项技术亮相,受到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的赞誉。南方电网高级技术专家郭琦、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树楷等受邀在会上做主旨报告。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可以说,小到一个安全帽、一架无人机,大到融冰技术、特高压工程,想要建成硬核南网,就离不开掌握硬核的人才。

这一点,也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感触颇深:“不论实验里的科研人员,还是身处一线的基层员工,都会把创新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比如我采访的楚雄站一个基层员工,他为了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小的问题自学了编程,甚至还去接触人工智能技术。”

来自中国日报的记者也说:“一路走来,我听到了很多世界第一,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但是我也知道,这些世界第一的背后,一定有着南方电网人的不懈努力。每个人的一小步,才有整个企业的大跨步。”

行程还在继续。接下来,记者们还要前往佛山、深圳和海南等地,继续感受西电东送磅礴力量背后的科技秘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南方电网查看更多>西电东送查看更多>特高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