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守护塞罕坝绿色传奇

2017-08-29 17:20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塞罕坝供电绿色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8月中旬,塞外正是好风光。

从北京驱车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这里有百万亩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是守护京津冀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也是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塞罕坝绿色发展的背后凝聚着三代造林人的忠诚和执着,也渗透着供电员工三十多年的坚守和奉献。

“把线路架到坝上去”

198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筹资金,请围场县供电公司帮助建设一条35千伏的供电线路。此前,林场工人使用柴油机发电,每天用电时间仅有两个小时。

“这些林场工人来到坝上为我们植树造林,我们也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林场送电,尽快把线路架到坝上去!”时任围场县供电公司副局长的王承琪暗下决心。

夏秋之交,王承琪带领20多名员工奔走在树林中、高岭上,勘测地形,设计线路。一个计算器、一支铅笔、一个游标经纬仪就是王承琪所有的工具。

“一天要走上七八公里。坝上多丘陵,看起来走路十几分钟的距离,常常需要走上一个半小时。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有时同一段路还要跑四五个来回。”王承琪说。

线路设计好了,为了买到价格合理、质量过硬的电杆、导线和钢材等物资,王承琪带人到北京采购,找货源。然而,物资采购完,已经错过了架线的最好时机。塞罕坝9月就开始进入冬季,气温急剧下降。

1983年1月,让人“伸不出手”的“二九”时节,气温已经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想着林场工人住窝棚、吃黑莜面,在冰天雪地里劳动,王承琪和同事们硬着头皮开始施工。

“最怕‘白毛风’!寒风夹着雪花直钻领口、裤管。”当时负责上担的施工队长高永军说,“有一次,我上杆卡线,手指直接冻白了,赶紧下来,把手插到雪地里,用雪搓。后来才知道这个法子不科学,好在没有把手冻坏。”

除了“白毛风”,坝上的积雪也给施工带来了阻碍。这里平均一年169天都有积雪。雪能有多深?一个成年人走在雪地里,雪能没过腰。

施工队员借住在村民家中,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起床配料,早饭一定要多吃,因为下一顿饭就是晚上七八点了。

施工队员和物料挤在一辆解放141大卡车上,摇摇晃晃地往坝上开。然而,能走车的路和施工点之间的路,只能靠大家手拉肩扛运送物料。“下过雪,我抱着许多防振锤,要爬上一个四五十米的山坡,每走一步都像高抬腿,好不容易爬到一半,没踩稳,人和东西直接滑了下来。”当年的线路施工班班长刘喜文说。

彼时,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已经建成了96万亩树林。围场县供电公司在测量、设计到线路施工的过程中,都格外注意尽量避免砍伐树木。王承琪和同事在勘测线路时,走到白水营林区附近,发现一大片天然桦树林,为了保护树木,改变了原有的设计路线。

1983年5月,新拨—机械林场35千伏线路终于建成,产权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原标题:守护塞罕坝绿色传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塞罕坝查看更多>供电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