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市场电改访谈正文

访谈|高赐威:市场和技术成需求响应破题关键

2016-12-21 13:56来源:中国电力报关键词:需求响应电力需求响应电力市场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于11月7日发布,文件提出“大力提高需求侧响应能力”。11月23日,东南大学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高赐威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应如何大力提高需求侧响应能力畅谈想法。他认为,市场和技术是掣肘需求响应发展的关键因素,解决方案自然也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破题。

需求响应有待市场机制的介入

中国电力报:《规划》在电力需求响应方面体现了哪些亮点?

高赐威:我认为主要有2个亮点:一是对储能技术的积极推进。储能技术作为需求响应的关键技术,大容量和分布式储能技术的推广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此外,《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将“市场交易”数据作为数据支持的大环境来考虑,市场的主要职能是优化资源配置,需求侧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表明资源配置不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机制的介入是必要条件,将市场数据考虑在需求响应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电力报:电力需求响应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尚需完善?高赐威:是的,我相信,这在“十三五”期间将有较好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系统工程,目前用户参与需求响应的激励不足。如江苏实行的尖峰电价在高峰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增加一毛钱,是否能真正有效调动用户响应的积极性存疑。市场机制将使分时电价、尖峰电价、可中断负荷等需求响应项目的制定和实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希望“十三五”建立健全电力市场机制,使需求响应项目能够通过提供辅助服务直接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市场竞争获得价值发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电力报:针对上述问题,此次《规划》也提出“建立健全基于价格激励的负荷侧响应措施”以及“探索实行可中断负荷电价”等办法,对此,您怎么理解?

高赐威:“建立健全基于价格激励的负荷侧响应措施”主要针对大部分需求响应是基于政府或电网补贴而言的,因为政策性补贴很难直接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补贴多了会造成无效资源配置,补贴少了需求响应效果低于预期。实践中,补贴往往不足,当用户觉察到需求响应不足还会启动有序用电,从而被迫接受需求响应项目,甚至会使需求响应成为一种变相的有序用电。只有充分利用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基于市场来制定价格和激励,才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可中断负荷电价”是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形下,电力用户根据与电力部门的协议,在用电高峰时减少或中断用电所获得的激励性电价。其实,可中断负荷电价被提出已有多年,在我国部分省市也有过应用,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支持,其市场价值无法认定,难以大规模推广,相信电力市场建设将为可中断负荷电价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实施基础。

自动需求响应技术成必然趋势

中国电力报:除了市场方面,电力需求响应还有什么问题亟须被关注?

高赐威:我认为,电力需求响应的问题都能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上述说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不完善,二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只有实现需求响应的自动化和实时化,才能使需求响应深度参与系统运行。

中国电力报:如何理解“需求响应的自动化和实时化”?

高赐威:目前普遍采用的人工需求响应不仅实施的人工成本巨大,而且在可靠性、实时性方面都难以得到保障,推广自动需求响应技术,实现响应的自动化和实时化已经是必然选择。自动需求响应不存在任何的人工介入,通过接受价格或激励信号触发预编程好的需求响应策略,当用户不愿接受这种响应策略时也可以选择退出。自动需求响应大大提高了需求响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了负荷侧提供辅助服务的品质和能力。因此,根据价格或激励的实时信息动态调整负荷的自动需求响应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需求响应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没有需求响应的自动化,向系统提供较短时间尺度的备用辅助服务将成为一句空话。目前我国已经着手制定自动需求响应的相关标准,预计在“十三五”将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其实,需求响应的发展和完善包括两方面,一是智能直接负荷控制,如夏季对大量空调负荷的智能控制,由于空调及其服务环境可被视作储能单元,既能调节负荷又不影响用户舒适度;二是价格控制,包括更细化的分时电价、实时电价和尖峰电价等,分别调整常规用电、短期用电和高峰用电的需求,配合用户的智能家居系统可对这些电价信号进行实时精确的响应。

中国电力报:请您预测下电力需求响应未来的发展前景?

高赐威: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需求响应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很大发展。需求响应的运作机制、政府资金支持、商业模式都将得到完善,需求响应专业人才将大批涌现。就目前来看,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建立将为需求响应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支持条件,而需求响应作为智能电网技术的关键应用也将实现自动化、实时化,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高级量测体系(AMI)等基础装备技术的成熟应用,需求响应将常态化运行并成为能源互联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技术。

相关阅读:

中国市场化需求响应发展模式研究

原标题:访谈|高赐威:市场和技术成需求响应破题关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需求响应查看更多>电力需求响应查看更多>电力市场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