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智能变电站人物正文

看你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尖兵差在哪里!

2016-12-07 11:04来源:亮报作者:宋青 邵宝珠关键词:变电站500千伏智能变电站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国网辽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一名一线科技工作者,他扎根岗位一干就是12年,在智能变电站全站动模测试技术、网络化应用技术及高集成度保护测控技术的研究等专业方向获得业内相关单位和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他业绩突出,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国家电网公司技术监督专家等荣誉称号,他就是于同伟。

于同伟(左三)与同事研究智能变电二次设备图,讨论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精湛 立足电网解难题

参加工作以来,于同伟扎根于实验室和工作现场,刻苦钻研技术,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国际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国际首座高度集成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全站动模试验研究。依托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运行仿真分析实验室,他对辽宁电网进行缺陷扫描和事故分析反演,消除安全隐患130余项。

他日常的工作是研究智能电网,研究出的一些成果,在投入使用之前要做动模实验。“动模实验就是完全模拟变电站应用新装置后的运行状态,一次动模实验要完成500至600种故障与异常模拟,测试达4000多次,而且每一次的模拟必须要精确,以确保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后能够安全稳定运行。”于同伟笑着说:“我们就是要把100年内可能遭遇的事件都想到,都模拟出来。”

每一次大型动模实验都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甚至长达半年。在整个动模实验期间,大家是没有节假日的,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他们必须要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密切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不断重复试验测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效果的循环。科学家们的生活并不轻松。但是于同伟说:“人啊,就不能让自己太轻松,能让这个社会因为自己发生些改变,我们觉得挺满足!”

勇挑重担 科技创新结硕果

2014年,国网辽宁电科院以于同伟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获得辽宁省总工会授予的省级工作室称号。2015年初,国网辽宁电力组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技术科技攻关团队”,于同伟作为核心骨干入选。科技攻关团队需要有连续的研究方向,需要在2016年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项目需要历经需求提报、指南编写、指南评审、项目申报、申报评审多个环节,历时近5个月。于同伟顶着巨大的压力,承担了这项任务。在省公司科技部、调通部、经研院、朝阳供电公司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顺利通过需求筛选,进入指南编写组,获得专家认可立项并定向发布,组织编写可研报告,最后以高出领域平均水平的高分通过评审,项目成功获批。

科技项目的执行周期更长,遇到的难题更多。作为国网辽宁电力智能变电站领域领军人才,于同伟2015年度承担研究领域相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6项。承担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6项,完成6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智能变电站中示范应用,11月两项科技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均获得国际先进的高度评价。

工作至今,于同伟累计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他参与编写国家电网公司规程4项、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8篇。他还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及国网辽宁电力技术培训工作,累计培养国网辽宁电力相关单位智能变电站领域技术人才600余人次,其中大多数成长为辽宁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骨干,为辽宁省智能电网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家庭与工作之间,于同伟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给予了后者,正是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态度和热情,使他成长为技术专家和领军人才。于同伟作为一名热爱电网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展现了国家电网人的责任、担当和核心价值追求。

相关阅读:

发展能源互联网 智能电网建设是重点! 

原标题: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尖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站查看更多>500千伏智能变电站查看更多>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