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大问题:动力电池行业需突破技术短板

2015-07-06 11:52来源:中国工业报作者:墨柯关键词:充换电设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接踵而来的利好信号,不断搅动着业内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15年以来,已有方正电机、万马股份、比亚迪、上汽集团、大洋电机、多氟多等25家上市公司通过募集资金等各种形式扩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的投资,这些投资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动力总成系统、租赁等领域。其中,“供不应求”的动力电池和充换电设施,成为其投资的两大重点领域。

“与其说目前市场是新能源车企之间的较量,倒不如说是电池上的比拼。”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电池技术恰恰是车企发展新能源车的最核心技术。

事实上,诸多对于电池领域的投资不外乎两点:原来的“外行”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行”扩产或延伸产业链布局。总体上大都是在讲故事,却对所投项目缺乏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规划。中国的资本市场,太重视投资的短期回报。现在投资这么热,本来有心踏踏实实搞技术攻关的企业,也会被这些资本所左右,要挣快钱。

一直以来,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核心技术。与国外领先企业相比,这几年来技术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或许能够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量变引发质变”,但也有可能导致“拿来主义”再次盛行。毕竟,将国外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品“改头换貌”引进到中国市场就可以迅速获利,而自主开发是需要时间和高额投入的。

从传统汽车的发展史来看,在目前的状况下,“拿来主义”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取得成功。如果把国外成熟的电动汽车产品拿过来改换成自主品牌就可以赚钱,谁还有动力去开发电动汽车产品?

纵观这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像是一个孤岛。国外旺销的电动汽车产品基本上在中国市场不见踪影,而中国市场旺销的电动汽车产品在海外市场至今还是零销量。因为中国政府的保护,别人进不来;而因为中国产品自身的不足,也很难进入海外市场。

比如,在动力电池产品品质方面,松下等领先企业对产品的一致性要求达到了PPM级(百万分之一的误差率),中国可能没有一家能做到。

而在技术方面,外企开发能量密度更高的锰酸锂/三元材料路线已经很多年,且收集了大量的实证试验数据。而中国很多企业使用三元电池,就像是一夜之间冒了出来。一夜之间,大家都有这个技术能力?这就是浮躁的表现。

目前,高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对电池的渴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如果任由大量的动力电池次品充斥市场,未来两三年内可能成为电动汽车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

产品品质不够,技术水平还有差距,价格却没有太大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三星和LG等汽车电池在中国量产,那就是国内电池企业的灾难。

目前,行业所需要的并不是政府过多的扶持,而是自身对于技术的不懈努力。我国不应该对企业过度保护,否则,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将没有进步。智能手机产业就是实证。在政府没有过多保护的情况下,一开始中国企业的表现很糟糕,几乎是全军覆没,但卧薪尝胆之后,这两年却高速崛起。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政府没有保护,海外领先企业都可以平等地到中国来生产销售,中国企业由此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在重重压力下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闭门造车的结果是造不出车,开放的结果是我们能够迅速地学习和赶超。谁都可以生产电动汽车,但拿到市场上的电动汽车产品一定要是对得住消费者的产品。

而对于企业而言,拒绝浮躁,沉下心来搞技术储备,尤其是注重对于前瞻性技术的研发积累,才是突围的关键。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对前瞻性基础性的研发重视不够,大多数企业的研发集中在工艺层面,而相关机构在研究技术产业化环节也有所缺失。因此,将多方力量联合起来,搭建公共的共性研发平台意义深远。此外,国内电池工艺一时间还难以与国际大型企业媲美。企业除了要掌握核心技术,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工艺设备,提高工业水平,真正研发制造出高品质的动力电池产品。

原标题:动力电池行业需突破技术短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充换电设施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